“碳達峰”進程具有自然和人為雙重機制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碳達峰”經驗表明,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英國在1970年就已經“碳達峰”,德國則在1979年“碳達峰”。此時,國際社會還沒有開始氣候變化談判,而美國是在氣候變化談判之后的2005年實現“碳達峰”。1990年,聯合國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委員會,經過2年談判才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碳達峰”雖然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與人為的主動管控因素關系不緊密,但是如果“碳達峰”自然的過程太過緩慢,則需要人為的努力來加速這一進程。因此,對于后發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需要加大力度,將峰值壓低并提前達到高點,讓“碳中和”目標能夠得以早些實現,這就是“碳達峰”的機制。
西方發達國家能夠實現“碳達峰”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能源結構的變化。1970年,英國實現“碳達峰”,是因為其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蒸汽機的出現地,煤炭經過200年的開采,開采成本越來越高,量越來越少,但是此時發現了北海油田,油田里有大量的天然氣,以天然氣取代了煤炭。雖然煤炭和天然氣具有同樣大卡的熱值,例如,每公斤7000大卡的熱值,每噸標煤熱值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2.6噸,而同等熱值的天然氣只有1.6噸,能源結構并沒有轉向非化石能源,但化石能源內部進行了調整,排放量就減少40%。二是發展階段的演進。人類社會在高速發展階段,各種鋼鐵、水泥、建筑材料等都屬于高耗能的行業,這些行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并且基本上都是化石能源,且化石能源燃燒和二氧化碳排放成正比。全球經濟發展進入到相對飽和階段后,如日本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高速發展,到1980年代中后期,整體上經濟趨近于飽和狀態,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飽和狀態,外延擴張增長的空間就不存在或沒有必要??梢?日本是一個飽和經濟體,人口不再增加,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房屋已經建好,并沒有高耗能產品額外增加的需要,也沒有新增高速鐵路和房屋建筑等需求,不需要額外增加能源消費,達到飽和之后,碳排放量就自然而然下降。美國是一個擴張型的經濟體,其93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最高海拔是落基山脈,僅有3000米,東海岸、西海岸南北每一寸土地都可以開發利用。1950年,美國有1.5億人口,現在有3.3億人口,并且每年人口都在增加,而歐洲、日本人口規模穩定甚至每年都在下降。美國既有國土空間,人口又在不斷增長。因而,2000年,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要退出《巴黎協定》。美國政府認為經濟要發展,人口在增長、需求在增大、發展有空間。歐洲和美國同樣是發達經濟體,但是歐洲的碳達峰時間要比美國早20多年,并不需要新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和鐵路。
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從能源結構調整看,減煤已有成效,但按56.2%的比例,按照每年一個百分點減少也需要減50年,兩個百分點也需要減25年至30年,這是非常艱巨的過程。
學界和社會普遍認為,“碳達峰”是一個單一的峰值,然后不能再增加,但峰值有一個高位
平臺期,在高位
平臺期是波動、多峰突起、波動下降的。因而,我們理解“碳達峰”,不可以機械地理解其就只是一個點,然后不會再增加了,而是一個多峰突起、波動下降的過程。1997年,《京都議定書》給發達國家規定的減限排,是2010年排放總量相對于1990年的水平整體下降5.2%,其中歐盟降8%,美國降7%,日本降6%,澳大利亞等國家由于人口在增加、空間又很大,所以增加10%。可見,西方發達國家內部也并不是各自平均分配,也是有差距的。經濟是波動的,自然氣候也有波動。因此,在之后的氣候變化談判中,西方發達國家非常明確地把2010年變成了2008-2012年五年時間的平均數。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