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
中國除了加強原創技術以外,變革也非常重要,并且變革的廣泛而深刻性也表現在多個方面。化石能源生產目的就是為了出售,并且是高度壟斷的,是標準和嚴格意義上的生產方,或者稱為供給側。但是,零碳可再生能源,以光伏為例,可以實現自己的屋頂自己做主,產權歸房主,不歸資本家。發電可以自己使用,不需要賣給別人,自己發電自己用,并可以給自己的汽車充電,以此形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系統。這樣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是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這個變革還導致現在一系列政策的變革。例如,汽油價格之所以現在降不下來,既有國際因素,還有稅收因素,汽油價格中幾乎一半涉及各種科目的稅收。
每家每戶如果將來都可以在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電動汽車實現自己充電,將來國家財政燃油稅的稅基就不存在,稅源就沒有了。長期以來,環保部門的工作順序是“減污降碳”,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減污降碳”改成“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中國實現降碳以后,化石能源煤炭就會減少,實現減碳,就沒有了污染源,能夠確保增長。目前,中國大力加強電網建設,以后每家每戶都是獨立的,可以實現發電-電池-儲能-消費一體化發展,每家每戶未來可以安裝充電樁,并不會需要太多集中加油站基礎設施。這些能源基礎設施也需要調整變革,進而發生一系列的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廣泛而深刻”體現在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
結語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中國要推動實現“碳中和”,需要多路徑優化集成,重點突破,而要如期實現“碳中和”,需要多方發力,協力推進。
第一,發展零碳可再生能源。這是解決量的問題,沒有量不可以無中生有,所以量、數量、電量是第一位。2010年代,我們之所以把風光電力稱之為垃圾電,主要是需要的時候沒有,不要的時候又很多。西北地區之所以有戈壁荒漠,是因為降水量太少,必須有水有量才可以蓄水,沒有量不可能無中生有。
第二,解決“質”的問題,就是儲能。我們把降水蓄在水庫里,就解決了季節性和不均衡的問題。有了量以后,儲起來隨時都可以用,能源的質量和電力的質量得到根本解決。以貴州省為例,貴州省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生產也很有優勢,抽水儲能、小水電,加上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即動力電池儲能等新型儲能,就能構成一個相對獨立運行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
第三,零碳能源的終端消費,需要有終端消費相匹配。電成為能源生產和消費的主要能源形態,若現實需求中電能與終端消費需求不匹配,量再大質再好,也不能解決問題。例如,供熱如果不能用電解決,那么電力就沒法與終端消費匹配。電動汽車、電熱毯、熱泵,全部可以用電來驅動。當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也有部分產業環節不可以用電來替代,目前煉鋼要用焦炭做還原劑。中國實現“碳中和”,一定要以2060年的時間倒逼,如果現在投資高碳化石能源,到2060年不能退出,則存在較大風險。
第四,化石能源提質增效有序減退。中國的煤炭清潔利用,應該是化石能源煤炭的提質增效有序減退。煤炭不能進一步大規模發展,倘若大規模發展,則會帶來較大的市場風險、碳鎖定風險和金融風險,短時投資看似有收益,但是長遠來看則不然。中國如果化石能源到2060年只有15%左右,發展空間并不大。目前,部分化石能源的
專家提到,石油的峰值是在2035年,天然氣的峰值是2045年,退不出就是浪費、資產減值,并有金融風險。
第五,人工碳移除。化石能源即使全部退出,還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包括氧化亞氮跟各種含氟溫室氣體,這部分氣體沒有辦法全部減完,可以通過碳的人工移除進行中和。但是,這些是輔助性的,不可能成為主賽道,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
第六,零碳微系統集成。我們如果把光伏和電池形成一個組合系統,就不是出售單一產品,而是一個系統,則集成的市場需求會特別大。
第七,碳的信息和服務賽道。中國要實現“碳中和”,需要提供各種信息、研發、服務,包括碳的核算、統計和大數據分析等,只有通過提供客觀真實的數據,才能確保“碳中和”進程。
第八,控制系統。中國實現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控制系統很重要,需要定目標,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和限制,包括
CCER的啟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各種零碳標準的制定等。
第九,國際規制。中國要走向世界舞臺中央,應重視各種規則的制定、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需要有話語能力和影響力。例如,中國在世界上盡管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但歐盟、美國和日本以供應鏈安全為借口,禁止從中國進口,阻止中國市場的拓展。所以,中國在國際規制方面還需要做更多努力,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走得更快、更平穩。
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學報 ( 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24卷第3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