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大重要手段
新華財經:近年來高溫、洪澇、臺風等異常天氣越來越頻繁,社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體會越來越深刻,從應對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怎么做?
柴麒敏:我國從今年6月13日開始至今的區域性高溫事件綜合強度已突破1961年以來有完整氣象觀測的歷史記錄。“超強高溫”的表象是北半球大氣環流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深層次的原因則來自全球氣候變化。根據世界氣象組織及多國觀測預測的結論,未來持續性的高溫天氣將成“氣候新常態”。
氣候變化問題正式進入國際政治進程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及地球生態系統的跨學科研究,使我們認識到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其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及減緩行動進行科學評估。
從目前來看,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是減少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氣候變化的主要成因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大大超過了生態可承受的限度,同時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類活動范圍擴展,使地球表面森林覆被大規模破壞。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長,吸收大幅下降,全球的碳循環就出現嚴重失衡,出現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問題,就像人發燒后出現的頭疼、咳嗽等癥狀,自然生態系統也出現了“發燒”后強度、頻次都顯著增強的極端氣候事件。洪水、干旱等災害的發生頻率已從上世紀70年代每10年711起增加到21世紀每10年3000起。
應對人類活動所產生的氣候變化問題,又不至于影響到經濟增長和人們日常生活,解決方法無疑只能依靠技術和政策創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率,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增加碳吸收的能力,最終形成凈零排放,也就是“
碳中和”,所以實現技術和經濟可行的減排路徑非常重要。目前來看,全球三分之二左右的
碳排放來自能源和工業,這兩部分的減排尤為重要。
在能源領域,推動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轉變,這可能是應對氣候變化最核心的部分,目前已取得初步的進展。比如2021年,全球在能源轉型方面的投資金額為7550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尤其中國在這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一是2021年此類投資已占到全球的35%以上,是同期美國的2.3倍;二是隨著
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規?;l展,中國引領全球此類成本大幅下降,過去十年光伏、風電成本分別下降90%和70%左右,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在工業領域,特別是一些高耗能工業,包括電力、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等行業,由于生產過程中本身能耗高,如果動力和原料主要來自化石能源,其排放必然較大。未來這些工業不是不發展,而是需要進行生產工藝流程革新,推動技術迭代。比如目前鋼鐵行業的主流技術還是高爐、轉爐工藝,大量用煤,如果未來使用以廢鋼為主要原料的電爐工藝,排放就會降下來。對工業領域而言,需要轉變用能方式,減少直接使用化石能源,提升電氣化水平。這其實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帶來了第二次“生命”,未來的先進制造必然是綠色智能“雙翼”驅動。
另外建筑、交通領域的排放量也增速較快。其中,建筑直接碳排放約占20%,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則達到30%左右。建筑減排的方式主要將通過提高電氣化率,加強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體上的直接應用,比如光儲直柔一體化建筑、中深層地熱資源開發等。近年來國家也在逐步研究出臺新的
綠色建筑、零碳建筑標準,要求到“十四五”末,城鎮新增建筑100%都要執行
綠色建筑標準。而交通領域的排放占比約10%,考慮到機動車、高鐵、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及基礎設施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則將達到20%左右,目前最大的排放來源是道路交通,這一領域減排邏輯和建筑基本類似,就是要提升終端用能的電氣化水平,依靠電力供給側脫碳來實現深度減排,并輔以氫/氨、生物質能及其他先進合成燃料等替代。
另一大方面是采取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雖然各經濟體都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但全球排放量還在快速增長,去年在碳中和形勢大好的狀況下全球排放仍反彈將近6%。因此,在著力推動減緩氣候變化的同時,還應在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領域采取適應氣候變化措施,減少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風險,比如在農林業、水資源和糧食安全、人體健康、海岸帶及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處于人類歷史上最高水平,全球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高出了約1.1℃,適應氣候變化已刻不容緩。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