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整理:張藝 制圖:程璨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
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3年過去,中國行動如何?全球已提出碳中和承諾的150個國家進展如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是,今年是盤點全球碳中和進展的關鍵期,11月在迪拜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28”)將形成一定結論。近期,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領銜撰寫的《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進展報告》也試圖給出答案。
碳中和成共識但缺行動
“碳中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報告領銜作者,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減污降碳協同控制中心主任王燦說,2023年恰好是盤點全球進展的關鍵時機。
據悉,COP28將首次對《巴黎協定》實施情況進行全球盤點,找到行動與目標之間的整體差距。王燦在撰寫這份報告中多次強調“行勝于言”,他希望報告突破“惟目標論”。
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是,提出碳中和承諾已經成為全球趨勢。而壞消息是,當前行動距全球目標所需仍有較大差距。
“只有目標和過程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力推進《巴黎協定》的
履約。”在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張海濱看來,針對國家自主貢獻實施情況的國際約束力和獎懲機制較弱,因此國際社會對《巴黎協定》的實施還有很多擔憂,全球盤點就是為了應對這樣的疑慮。
在考慮多種原則的研究模型得出的1540多種排放路徑中,53.8%的國家碳中和目標不符合1.5攝氏度全球溫升控制的要求,37.6%的國家不符合升溫2攝氏度目標的要求。
報告勾勒的政策行動圖顯示,各國在碳中和政策完整性和行動力度上差異較大,南北合作有待加強,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承諾也還沒有落實,且71%的發達國家設置了國際貿易壁壘。
王燦指出,氣候投融資是制約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落實碳中和行動的重要障礙,發達國家在氣候投融資制度與行動上的領先,并沒有轉化為足夠的國際氣候資金。
“目前,全球每年發達國家出資規模在340億美元左右,即便樂觀估計,2025年的出資規模也不到800億美元,難以滿足1000億美元的資金承諾。”王燦說。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估計,到2050年,全球實現碳中和需要約110萬億美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院長賀克斌強調,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不能脫離最基本的、不忘初心的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在已公布相關財政預算數據的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氣候相關項目預算占總預算比例低于1%。而氣候相關行動預算占比排名前10的國家中有8個是發展中國家。
報告里寫道,“雖然其政府財政預算總規模較小,但是這些國家在能力范圍之內對氣候變化行動給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