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相關數據已經成為制約轉型金融開展的突出瓶頸
求解數據挑戰
由于中國的碳核算、
碳足跡追蹤建設才剛剛起步,缺乏相關數據已經成為制約轉型金融開展的突出瓶頸。不過,這也給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帶來了新機遇。
一方面,開展碳足跡管理本身就提供了轉型金融服務的業務場景。2024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15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2024年3月發布的《上海市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的行動方案》亦強調,提升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水平,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
在這一背景下,渣打中國發放了全球首單支持中遠海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遠海發”)標記全產業鏈碳足跡追蹤的集裝箱制造、銷售、租賃和運營的貸款資金。2024年5月,渣打中國與中遠海發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支持中遠海發加快推進集裝箱產業鏈業務低碳轉型。
這筆貸款也是渣打中國在《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試行)》的精神指引下發放的。該目錄于2024年1月1日起生效,水上運輸業即首批被納入的六大行業之一。水路運輸排放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不僅自身排放量可觀,而且關乎企業的“范圍三”供應鏈碳排放管理。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還可以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共同推動產業鏈上的碳足跡追蹤,以金融產品創新帶動產業鏈低碳轉型。一個例子就是2024年4月3日,由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和中國寶武共同主辦,寶山區和歐冶云商承辦的“綠色低碳供應鏈建設大會”上,歐冶云商高級副總裁張佩璇代表綠碳供應鏈公共服務
平臺與渣打中國進行了簽約,為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
平臺提供專業綠色金融服務,推動實現上海市碳足跡測算及認證在綠色信貸場景中的首例應用。
渣打集團在可持續金融領域多年的資源投入、團隊建設和知識積累,為開展轉型金融創新提供了保障。渣打集團1997年即成立了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團隊,2014年加入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2018年創建可持續金融團隊。2021年,渣打集團宣布到2050年實現融資活動凈零碳排放的新目標,并計劃到2030年調動3000億美元用于可持續融資。正如其最近發布的年報所披露,自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渣打集團已完成了其中1210億美元的調配。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