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架構浮出水面
作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抓手,今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步入快車道。
自去年12月以來,生態環境部已密集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配額方案、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核算、核查等一系列文件。
3月18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透露,將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立法審查進度,爭取今年出臺。做好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
履約周期工作,爭取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碳市場線上首單交易。
按照生態環境部的部署,開市在即的全國碳市場總體架構正逐漸明朗。
“全國碳市場建設采用‘雙城’模式,即上海負責交易系統建設,湖北武漢負責登記結算系統建設。”劉杰介紹,上海和湖北在做好系統建設的同時,還分別承擔全國碳交易機構和全國碳登記結算機構建設工作。在股權架構方面,將分別以上海和湖北指定的實施機構為主導,其他聯建省市自愿共同參與的方式。
在交易系統的總體設計上,劉杰表示,該系統結合了試點市場經驗和國內金融市場交易系統建設經驗,按照國家級交易系統開展方案設計。目前系統已基本建設完成,正抓緊開展系統間的對接聯調測試及模擬交易,為交易啟動做好系統準備。
同時,注冊登記系統也已整裝待發。“目前,2225家重點排放的電力企業已基本完成開戶工作。”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注冊登記系統承擔碳排放權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處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支撐系統核心位置,對保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順利運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國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將匯聚大量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帶動湖北
綠色金融業和低碳產業快速發展,有利于湖北建設全國碳交易中心和
碳金融中心。”該人士稱。
從覆蓋范圍看,作為碳排放大戶,電力行業成為市場先行軍。“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市場首批以發電行業起步,‘十四五’期間,預計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點能耗行業都將被納入到碳市場。”劉杰表示,屆時配額發放放量將使我國碳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場。
為提升全國碳市場活躍度,產品及服務創新亦成為下一階段重點。
“將逐步推出碳金融衍生品,如碳遠期、
碳期貨等金融產品交易,推進形成多層次碳市場。”劉杰透露,下一步將探索引入金融機構入市進行交易,未來八大行業控排企業約8000至10000家,再加上投資者的引入,將給提升市場流動性帶來很大助力。
國融證券分析稱,按照目前設計規模預測,全國碳市場市值可能達到1500億元左右,如考慮到碳期貨等衍生品交易額,規模可達6000億元左右。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