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2030年碳強度較2005年下降60%—65%”的巴黎會議相關承諾,近年來我國政府
節能減排政策力度空前,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間已呈現弱退耦趨勢,開始進入以“慢變量”影響為主、總量上升趨緩的達峰拐點前期的新階段。
一是全國碳排放區域總量分異明顯,結構基本趨同。受制于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征制約,以及廉價能源支撐經濟增長模式的路徑鎖定效應,煤炭及其加工品排放量占到總能耗碳排放的80.4%,油品能源次之,約占15.5%,全國七大地理分區排放結構均呈現燃煤貢獻為主的特征,僅華南、西南地區油氣燃用排放比例相對較高。目前,華北和華東地區能耗碳排放總量達到全國的半數,且華北地區燃煤排放比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也是造成區域灰霾現象的成因之一。二是碳排放部門貢獻集中,生活減排為主的時期尚未到來。從產業部門上看,工業部門碳排放占比超過80%,其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相對消費排放而言,未來較長時期內,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依然是碳減排的重點對象。三是遠景碳排放重心將由能源燃用排放轉向工業過程排放。隨著供電供熱效率和
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的提升,能源加工轉換碳排放可能率先(提前5年左右)達峰進入下行區間,終端能耗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達峰預期可期,而工業過程碳排放,特別是水泥、鋼鐵等采掘、金屬工業排放占比將逐步加大,其減排主要依賴于生產技術的升級換代。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