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需鏈主帶動,更需政策細化
汽車產業鏈鏈主是帶動供應商降碳的關鍵。因為除了上市企業面臨ESG披露要求,受歐盟“碳關稅”(CBAM)、《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等影響,汽車出口企業對產品碳足跡核算有一定動力與需求。比如,貝爾卡特下游輪胎制造商米其林,對綠色可持續材料有明確目標。因此,將回收鋼應用于原材料中,形成一條完整的回收利用鏈條,既能幫供應商降碳,也有助于產業鏈整體實現減排目標,滿足雙方可持續發展需求。
不過,對于碳數據,存在行業認知不足、重視不夠、銜接不通的問題。因此,還需政策予以引導推動,通過更為細化的補貼方式,鼓勵汽車產業鏈企業降碳。
首先,對碳數據管理的行業認知需要一定時間積累,也需政府、企業、協會、研究機構等從中推動。比如,一些碳數據核算服務企業扮演了重要角色,幫助提升了企業對碳足跡管理的認知,通過培訓教育普及相關知識和行業語言。“我們需要聯合多方力量,解釋為何整車廠及供應商要做碳排放管理,形成行業共識,推動專業化發展。”黃彥翔表示。
其次,無論是汽車主機廠還是供應商,都需要更細化的政策支持。
一是提供政策激勵,減輕車企降碳成本。車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相關負責人表示,低碳材料生產過程中,可能需要額外投入能源和技術改造成本。因此,政府在提供補貼時,可補貼材料生產商使其降低成本,或補貼車企以減少消費者負擔,促進低碳汽車銷售。同時,仲崇毅表示,購買綠色鋼鐵產品有一定溢價,希望政府能提供激勵政策,鼓勵更多汽車企業參與。
二是政府針對不同環節,細化補貼政策,增強企業降碳能力。多位受訪者都認為,成都在這方面出臺的細化政策值得借鑒。比如,零碳券是成都向開展節能減碳建設的有關企業、公共機構發放的定額電子代金券,每年安排市財政預算內資金1000萬元,用于零碳券兌付。包括能力建設零碳券、碳足跡認證零碳券、碳核算零碳券和
碳減排掛鉤貸零碳券4類,對應面額分別為4000元、3萬元、2萬元、5萬元。
三是政府、行業協會和認證機構支持本土化工具研發。通過加大對本土碳數據核算企業的研發補貼,推動開發多標準轉換工具,實現“一次核算,多國適用”。周晶認為,在與國際軟件及數據庫產品的比較中,希望政府、行業協會和認證機構能更加公正地看待中國自主研發的品牌。雖然起步較晚,但國內產品的迭代速度較快,希望有更多實踐機會證明競爭力。比如,國產碳量化軟件和數據庫產品目前受歐洲企業認可度較低,但通過AI等技術賦能,及更多的國際貿易實際
案例落地,將有助于增強國際市場認可度。
最后,無論是產業鏈上下游,還是跨行業維度,碳數據間都需進一步打通、融合。為了實現標準統一,也需要政府、協會從頂層設計上,協同推動標準互認,幫助企業避免重復工作量。比如,易碳數科參與建設的鋼鐵等多個行業EPD
平臺(環境產品聲明
平臺),在行業范圍內統一了碳量化
方法學和計算工具,使鋼鐵企業的碳數據可被汽車供應鏈直接調用參考,避免重復核算。同時,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臺(CPP),覆蓋市場上全部乘用車車型和部分商用車車型的碳足跡數據,且數據可公開訪問。
隨著碳市場擴圍,當碳數據與企業成本掛鉤,將為汽車供應商帶來更多降碳動力,推動汽車產業鏈整體降碳。在這一過程中,只有解決好碳數據問題,才能把能源、資源消耗,轉化為“碳語言”,真實反映企業的降碳成效。未來,還需更多實踐案例,上下游企業需要共同努力,不斷深化行業認知,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降低降碳成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