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規避“碳壁壘”做好準備
據悉,國內的一些動力電池企業已開始針對歐盟的相關要求,從全產業鏈布局角度出發,力求降低電池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數值。“雖然這樣做短時間內會增加成本,但從長期看有利于適應《新電池法》及相關配套細則的要求,以較低的碳足跡獲得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帥石金表示。
目前,國內多家電池企業從原材料開采、電池材料、電芯到電池系統、回收利用等環節入手,為適應歐盟新規積極做準備。蜂巢能源計劃2040年實現碳平衡;孚能科技在云南建設零碳產業園;欣旺達目標是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已啟動供應鏈減排計劃……
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選擇到歐洲建廠。在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市,億緯鋰能正在建設其歐洲的首座電池工廠,一期項目產能30GWh,預計2026年竣工。此外,寧德時代、欣旺達等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也正把目光瞄向匈牙利。遠景動力計劃在包括歐洲在內的海外地區建設12家零碳電池基地,預計2026年產能超300GWh;中創新航的首個海外項目按計劃推進,有望落地葡萄牙。不僅如此,恩捷股份、華友鈷業、科達利等動力電池上游材料、部件和電池精密結構件生產商也選擇在歐洲投資建廠。
“從滿足歐洲《新電池法》的現實來看,中國電池企業選擇在歐洲建廠是破解難題的一把鑰匙。”其魯認為,一方面,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建廠,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碳足跡和碳關稅的影響,更好地適應《新電池法》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實現本土化生產,也有利于積極拓展客戶,贏得更多市場。
李明表示,綠色
低碳環保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積極適應歐盟的新政策,其實也是為未來發展做鋪墊。我國應盡早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中國企業面向零碳化,堅定走好“雙碳”之路,以實力破除種種壁壘,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