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業信貸碳強度測算
依據上一節所介紹的信貸碳強度指標測算方法,本文以我國銀行業整體信貸投放結構數據為基礎,測算我國2011~2017年銀行業整體信貸碳強度指標。
首先,利用投入產出法測算我國2011-2017年12個行業的完全碳排放強度。其中投入產出表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2],二氧化碳排放量總量來自GCP,行業直接碳排放量根據各行業能源消耗比例估算。
圖表9展示了碳排放強度較大的五個行業在2011年到2017年間的碳強度變化,均有一個下降的趨勢,其中,2017年相較2011年完全碳排放強度下降較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建筑業,分別下降了51.9%和47.3%,這可能和我國在此期間高鐵和電動車的發展密切相關。各行業碳強度的下降折射出近年來我國各行業通過節能減排升級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成效。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接下來,利用銀行每年各行業新增的信貸規模數據,結合已測算出的各行業完全碳排放強度,即可測算出每年銀行新增貸款所引致的完全碳排放量[3],其中,各行業新增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由于每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在變化,再通過該完全碳排放量除以每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得到的強度指標更能夠客觀反映出銀行對碳減排作出的貢獻,該強度指標即為我們所說的信貸碳強度。
圖表10展示了我們測算的2011-2017年我國銀行業信貸碳強度結果,可以看到,短短6年間,我國銀行業信貸碳強度從2011年的26.3噸/萬元下降至了11.3噸/萬元,大幅下降了57.3%,而在此期間,我國的單位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只下降了31.1%。也就是說,銀行信貸的碳排放強度比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出現了更大比例的下降,由此折射出銀行業在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現碳減排方面比經濟整體結構變化的步伐更快。
夲呅內傛萊源亍:ф啯碳*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值得一提的是,信貸碳強度指標的下降既反映了各產業自身節能減排升級帶來的減排成效,也反映了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帶來的減排成效,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假設2011年到2017年,我國銀行業每年的新增貸款投向行業結構沒有發生變化(以2011年結構為基礎),則2017年信貸碳強度將比2011年下降44.6%,這一部分代表的是各行業通過節能減排升級帶來的碳減排效益,而實際信貸碳強度下降了57.3%,剩余的12.6%則是由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帶來的減排成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行業節能減排邊際效益遞減將會顯現,未來要實現進一步的減排成效還需要依賴產業結構的調整。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