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碳壁壘”爭奪話語權
為重新掌控全球汽車工業的話語權,歐洲除為綠色技術提供補貼減稅外,還計劃引入“碳關稅”這一全新抓手,希望以此重塑汽車產業鏈的新秩序。
據彭博社報道,根據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盟綠色協議》提案,2023年1月1日起,歐盟將啟動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進口產品引入
碳價格,進口方必須為進口商品支付相應的碳關稅。CBAM設置了3年的過渡期,到2025年底,進口方需要報告進口商品
碳排放情況,2026年開始全面執行,并會征收碳關稅。
麥肯錫發布的一份報告稱,CBAM一旦如期推行,出口商未能采取實質性措施加以應對,那么向歐洲客戶出口時的潛在懲罰可能會阻礙其繼續銷售,甚至還會對品牌形象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許多向歐洲供應零部件和整車出口的企業都將因這一機制受到影響。
去年12月,歐盟各方就CBAM達成臨時協議,以應對氣候變化和防止“碳泄漏”。歐盟也成為全球第一個對其進口產品設定碳價格的貿易區。對此,德國廣播電臺評論說,CBAM將成為一個杠桿,因為全球生產的所有商品中約有30%出口到歐盟。為了不被歐盟以外的競爭對手排擠,歐盟正通過“綠色保護主義”保障成員國企業安全。文章認為,從長遠來看,如果歐洲公司比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更早地投資于對氣候破壞較小,甚至氣候中和的生產過程,那么它們可能會成為一種競爭優勢。
為此,歐洲的汽車企業都在加緊制定涉及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計劃。根據《環球時報》記者梳理,大眾、奔馳、寶馬、沃爾沃、捷豹路虎、博世等歐洲整車和零部件企業都較早設定了企業的碳中和計劃。除此之外,根據企業發給《環球時報》記者的資料,奔馳、寶馬、沃爾沃、大眾等歐洲車企還在拉動下游零部件供應環節進行脫
碳減排。
德勤去年10月發布的一份報告稱,根據科學目標倡議(SBTi),全球超過35家領先車企在其直屬生產工廠和汽車尾氣的直接排放之外,制定了切實的全生命周期脫碳目標。比如保時捷承諾將在2030年實現包括供應鏈在內的碳中和,另外,沃爾沃、梅塞德斯-奔馳等歐洲車企也計劃在2040年或這之前對全供應鏈實現100%脫碳。
報告稱,對于有意進軍海外,尤其是歐洲市場的中國領先車企,《歐盟綠色協議》設定的CBAM可能會提高生產碳強度高產品的車企的市場準入門檻。中國是受CBAM影響的貿易量位居第二的經濟體,雖然第一批碳關稅名單中沒有汽車行業,但目前我國16%的汽車整車和22%的汽車零部件出口到歐洲,未來在歐盟擴大覆蓋產品范圍,把汽車產業納入名單之內,我國汽車產業將會承受一定影響。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