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廣闊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要不斷促進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窗口期。綠色金融發展迎來重大機遇,但也面臨著政策體系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綠色低碳技術不成熟、綠色金融專業能力有待加強等諸多挑戰。金融業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堅持系統觀念,尊重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律,不搞“一刀切”,避免“運動式”減碳,持續推動綠色金融改革和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穩步實現貢獻力量。
碳達峰、碳中和為綠色金融發展創造新契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我國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加快調整,金融業將在引導要素配置、結構優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隨著“碳達峰十大行動”的推進,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碳達峰政策日臻完善并逐步落地,與綠色低碳技術攻關、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等有關的投融資需求將會大量增加,給金融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金融機構一方面可以加大對清潔能源、綠色制造、
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產業以及綠色低碳技術、碳捕捉、碳封存等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應當積極支持鋼鐵、煤電、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紡織、造紙等傳統行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管理提升、產品優化和兼并重組,幫助其有效降低
碳排放強度。
碳市場建設為金融創新拓展新領域。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則、標準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主要高碳行業將逐步納入
碳市場。在碳排放權交易不斷擴容提質的過程中,碳市場的
價格發現功能將會得到充分發揮,碳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將迎來發展良機,并在提高碳排放權定價的有效性和市場流動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碳排放核算和
碳減排效應的評估工具、模型和方法將會不斷得到開發應用,為金融機構全面衡量碳足跡、優化資產結構、加強風險防范提供支撐。
應對氣候變化為提高金融韌性創造新機遇。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研發氣候友好型金融產品,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在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有所作為。隨著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將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開展行業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評估碳減排和環保政策形成的風險敞口,增強環境和氣候風險管理能力,整個金融體系的氣候韌性將會變得更強。氣候與環境信息披露政策體系的建立完善,也將為綠色金融規范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金融科技為綠色轉型提供新動力(310328)。當前,金融機構正處在數字化轉型變革之中,新興科技在金融領域的運用范圍不斷拓寬。綠色金融具有專業性強、數據處理量大和人工統計成本高等特點,適合金融科技場景應用。以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將在綠色金融統計和業務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金融機構逐步實現綠色識別精準化、評級定價智能化、預警處置自動化,不斷提高綠色金融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與此同時,運用金融科技和大數據
平臺將有助于建立完善包括綜合信息服務、碳金融產品交易、環境權益交易等在內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促進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的數據整合,推動金融機構綠色轉型和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
綠色發展為深化國際合作開辟新道路。綠色金融發展與疫后全球經濟綠色復蘇具有一致性,金融機構踐行綠色投融資理念,能夠獲得利益相關者的廣泛支持,在“走出去”過程中建立競爭優勢。未來,我國將繼續在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等領域不斷深化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雙邊和多邊氣候治理對話,宣傳中國綠色金融的良好實踐經驗,在國際規則標準制定和綠色金融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共同推動標準趨同、資金融通和能力建設,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文/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劉險峰、葉燕斐、李曉文、史佳樂、藍熹、洪衛、代斌、劉繼光
執筆:代斌、劉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