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核算口徑存差異
碳核算是指對生產、運輸、使用及回收某產品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評估。實現碳減排工作目標、適應經濟
綠色轉型需要,以完善碳排放核算體系作為前提和基礎。
“只有碳核算足夠扎實,碳減排效果才有足夠的說服力。”楊珺皓表示,當然也有一些外部壓力印證了碳排放核算體系建設的必要性。“比如歐盟推出碳邊境調節機制,給我國的鋼鐵、鋁等行業帶來較大經濟負擔,國家
碳市場完善工作亟須跟進,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碳核算的支撐。”
楊珺皓表示,目前,我國碳排放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導致各行業和地區碳核算不一致,嚴重阻礙了
碳匯的國際化進程。
對于當前進行碳核算的主要方法,楊珺皓介紹:“組織層級、企業層級的碳核算,主要是基于ISO 14064、GHG Protocal以及24個行業碳排放核算指南展開;產品層級的碳核算,主要是基于ISO 14067、PAS 2050等標準展開。另外,還有區域層級的碳核算,各地陸續推出了自己的指南和方法。”
楊珺皓表示,不同區域、行業的碳核算方法存在差異。從區域角度來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雙碳概念了解更深,配合度更好。這些區域的碳核算工作相對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容易鋪開。
從行業企業角度來看,一般類型的制造業碳核算相對簡單,但有些特殊行業如電子電器、高精密器械等行業情況較為復雜。“以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為例,產品本身構造精密,涉及細分原材料較多,數據因子確定難度較高,而且產品生產很可能涉及境內代加工廠甚至境外代加工廠,數據溯源工作難度很大。”楊珺皓說,“另外,像金融行業不涉及直接生產,碳排放更多是考慮資產投資帶來的排放效應,但投融資邊界難以確定,相關數據可獲得性不高,計算指南
方法學顆粒度較粗糙,核算起來很復雜。”
楊珺皓表示,《方案》的發布為我國碳排放核算體系描繪了一張全面、系統的藍圖。建立一個全國統一、與國際接軌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將有助于打破上述局限,促進碳市場高效運行。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