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求企業強制減排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已有38個國家級司法管轄區和24個州、地區或城市正在運行碳交易市場(例如中國內地有9個碳交易所、新加坡有兩個碳交易所)。與澳門及香港的碳交易所類似,不少交易所都把自身定位為全球性或區域性的國際碳交易所(如新加坡的空氣碳交易所ACX),從而在相互之間形成競爭關系。前述的贏者通吃或寡頭壟斷的特性,大灣區的碳交易所必須盡快打破交易量增長的瓶頸,盡早跨越交易量的「臨界點」,以在競爭中贏得先機。
從交易量增長的瓶頸來看,當前大灣區碳市場(尤其是香港與澳門)主要是缺乏有效需求。深圳和廣州的碳市場主要交易地方政府發放的碳排放配額,當地控排企業為完成年度減排及配額清繳需要,不得不購買
碳配額,因此這兩個市場內存在一定的「剛性需求」。隨著全國碳市場成立(2021年)及擴容(2025年),愈來愈多行業(如電力、水泥、鋼鐵等)的控排企業從地方碳市場轉到全國碳市場進行交易、
履約,這會縮小地方碳市場(包括深圳和廣州)的覆蓋范圍,制約地方碳市場的成長。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并未要求本地企業強制減排,沒有引入「碳排放權配額」制度,因此這兩地的碳市場沒有配額交易,僅交易自愿碳信用產品。這意味著香港與澳門的碳市場沒有「剛性需求」,而是完全依賴于企業、金融機構或個人的自愿碳減排需求,其需求成長缺乏確定性和穩定性。
因溫室氣體排放具外部性(externality),排放主體并不承擔排放的所有外部成本,減排主體也無法享受減排帶來的全部外部收益,令減排缺乏足夠激勵和約束。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一些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金融機構或個人進行自愿減排,其總量非常有限,難以形成持續、穩定和充足的碳市場需求。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糾正「市場失靈」的問題,強制創造碳市場的「剛性需求」。也就是說,由政府界定「產權」(即碳排放權),通過發放碳排放權配額來約束排放主體的排放總量,允許排放主體之間通過碳市場來交易碳排放配額、相互調劑余缺,由此形成減排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只要政府將更多行業納入強制碳配額管理體系、或者把配額發放總量收的更嚴更緊,碳市場的「剛性需求」就會更大,市場交易就會更加活躍。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