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
鋼鐵業數據基礎建設須抓好
準確性、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2月26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新辦舉辦的吹風會上透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首次擴圍堅持穩中求進、先易后難的原則,優先納入碳排放量大、產能過剩嚴重、減污降碳協同效果好、數據質量基礎好的重點行業。
由此可見,碳排放數據是今后碳市場擴圍的關鍵考量因素和重點監管對象。
“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是保障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的基礎,行業數據基礎建設對于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至關重要。即將施行的《條例》著重從嚴控、嚴查和嚴懲3個角度來根除數據質量管理方面的弊病。”蔣雪梅指出,鋼鐵行業在數據基礎建設方面存在若干不足之處,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可追溯性和透明度3個方面。
首先,在準確性方面,蔣雪梅介紹,《中國鋼鐵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填報說明—鋼鐵生產》目前均已經發布,其中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參數是否需要調整?如果采用目前的核算標準將鋼鐵企業納入碳市場,是否有準確性問題?對此,蔣雪梅建議行業協會、企業需要提前重點關注現行核算標準與鋼鐵行業的適配問題。
其次,在可追溯性方面,鋼鐵行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石能源,比如煤炭有無煙煤、煙煤、褐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其他煤制品等多種細分種類,不同類型煤炭的排放因子(單位熱值含碳量和燃料碳氧化率)均不相同,這對鋼鐵企業在原材料使用過程中數據記錄的顆粒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供應鏈角度來看,鋼鐵企業的能源投入是否有記錄、可追溯?如何避免中間投入的數據造假?這些都會影響碳排放信息的計算、全面跟蹤和分析。
再次,在透明度方面,鋼鐵行業還需要在數據共享與透明性上下功夫。具體而言,一是要制定統一的碳排放測量和報告標準,確保數據的可比性;二是要投資于監測技術和設備的升級,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實時性;三是要建立行業內部數據共享機制,提高信息透明度,為碳配額的分配、碳減排策略的制定和執行提供支持。這將有助于提高碳排放數據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在政府層面并未對企業的數據質量管理提出強制性的要求,很多鋼鐵企業可能并沒有做詳細的數據記錄。因此在當前這樣一個過渡期內,行業協會需要從現在開始呼吁企業將數據基礎建設盡早提上日程,不能等到鋼鐵行業馬上要被納入碳市場了再‘臨時抱佛腳’,到時候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會非常大。”蔣雪梅說道。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