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
“全國碳市場不僅可以發揮市場在碳排放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可以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是實現全社會降碳低成本的政策工具,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
我國的碳市場建設是從地方
試點開始起步的。2011年,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7個省市被確定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
試點,并且先后啟動交易。
作為試點之一的上海近日公布了其十年“成績單”。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市。十年來,上海碳市場累計交易量和交易額呈增長態勢。截至2023年12月29日,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場已吸引1860多家單位
開戶交易,現貨品種累計成交量達2.4億噸,累計成交額42.22億元,國家自愿核證減排量(
CCER)成交量穩居全國第一。納管企業完成2022年度碳排放配額清繳,創造連續10年100%
履約的紀錄。目前,已有378家重點排放企業被納入上海碳市場。
上海等地試點給出的結論無疑是“成功可行”的——有效促進了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強化了社會各界的低碳意識,特別是為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建設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由此,全國碳市場2021年7月上市交易,這意味著用“經濟杠桿”控制碳排放的時代正式開啟。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順利完成了兩個履約周期。“目前看,實現了預期的建設目標。”趙英民說。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市場表現平穩向好。例如,就市場活躍度而言,和第一個履約周期相比,第二個履約周期有明顯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第二個履約周期成交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19%,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89%。再如,
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每噸48元上漲至每噸80元左右,上漲66%。第二個履約周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比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了近50%。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