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站在了新十年的起點上,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先鋒,這座扎根大灣區,面向世界的年輕學府,在人工智能(AI)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科研實力與實踐經驗,自2014年建校之初,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便將AI列為戰略核心,建立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人才支撐”的創新生態鏈,目前已打造國際一流科研
平臺100多個。2016年,大學率先成立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制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2019年,該實驗室升級為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與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被正式授牌成為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機構,這些科研
平臺的建立為學校在AI領域的持續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年間,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引進了包括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和全球2%頂尖科學家在內的全球頂尖科學家團隊,推動了AI領域的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學校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并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斬獲重要獎項,大學的機器人學科在CSRankings機器人領域連續十年被評為中國第一。
在這片創新沃土之上,一批在AI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脫穎而出,他們在多個前沿研究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可以跨尺度微無創介入的手術機器人——微納機器人;可以自主適應復雜未知環境、智能應對多樣化任務場景的通用變形機器人;化學材料領域的AI導師系統;中國首個醫療領域的大型語言模型華佗GPT,成為首個通過國家藥劑師資格考試的醫療大型語言模型;融合衛星遙感與企業數據,為“雙碳”戰略提供高精度決策支持的國內首個碳數據庫……
除此之外,這些青年學者的研究領域涵蓋了機器人學、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物聯網等多個學科,具體涉及多機器人系統、模塊化機器人、群體智能、智能低碳、微/納米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軟體機器人、智能材料、生物特征識別、特種機器人、自動駕駛、海洋機器人、機器人控制等前沿研究方向。
即日起,大學推出“
AI新星”系列專訪,深入報道這些青年學者的研究經歷與核心成果,講述他們如何以創新思維應對國家重大需求與行業挑戰。“AI新星”系列不僅是大學創新基因的縮影,更是中國
AI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生動注腳。
生活中,我們有一個較為直觀的感知:大規模斷電情況少見,電價相對低廉,電力供應安全穩定,居民電力使用的負擔并不大。但在我們所不熟知的背后,電力調度其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如何在保障電網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高效、低碳的電力供應,是行業面臨的核心難題。
近年來,隨著
新能源發展和“雙碳”目標的推進,電力系統的復雜性進一步增加。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趙俊華教授,從2004年開始從事智能電網、電力市場、低碳轉型等研究,并在2008年涉足
碳市場研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為電力市場的安全、經濟和低碳轉型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