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仍面臨挑戰
近年來,我國一些企業、行業和地方積極探索低碳、近零碳、零碳、凈零碳或碳中和工廠、企業、公共機構、園區、高速公路、數據中心、社區、鄉村、島嶼等建設,制定了建設評價標準,開展了
試點示范創建,為國家層面推進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積累了一些可借鑒的經驗和做法。但探索實踐中也暴露出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仍面臨一些堵點、短板和誤區,亟須予以解決和規避。
一是碳排放核算方法不健全。多年來,我國著眼溫室氣體控排需要,圍繞不同行業的企業法人邊界發布了一系列排放核算報告標準規范,但尚未制定針對園區的碳排放核算統一標準或溫室氣體清單編制規范,非企業法人型工廠核算方法不明確。一些地方雖制定了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但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考慮不足;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也主要考慮納入能源統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而對規模以下工業企業、交通物流、廢棄物處理等經濟社會活動的排放考慮不足。此外,關系碳排放高低的間接排放特別是電力調入調出蘊含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的處理方法上也不統一,不利于引導和推動間接減排和全鏈條降碳。
二是評價標準尚未形成廣泛共識。從概念上看,無論是零碳工廠還是零碳園區,都有碳排放為零的含義。但是,零碳并不意味著少生產或不生產,而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基礎上的零碳。因此,對零碳水平的評價,不僅要考慮碳排放情況,也需考慮碳排放管理、低碳技術應用、能源消費轉型、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先進性和引領性。探索實踐中,不同地方和園區對零碳的建設要求和評價指標存在較大差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零碳水平的參差不齊和零碳創建的混亂。
三是零碳園區建設路徑尚不清晰。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關鍵期,多數園區仍處在擴張發展、“智改數轉”階段,發展仍是第一要務,但一些工廠和園區“重發展、輕降碳”現象突出,未能平衡好發展與減排的關系,用能和碳排放呈現剛性增長態勢,實現零碳發展挑戰較大。部分工廠和園區雖足夠重視,但存在“重規劃、輕建設”問題,要素投入不足,缺乏有力抓手,降碳成效不及預期。還有一些工廠和園區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能效碳效水平也未達到領先水平或極致水平,但通過
碳信用“一銷了之”,聲稱實現“零碳”甚至完成三方評價認證。這種做法與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的初衷不符,不利于壓實碳排放主體減排責任,不利于從源頭控制和減少碳排放,甚至有“漂綠”“偽綠”之嫌。
四是政策激勵約束機制還不健全。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制度等要素投入。目前,國家層面暫未出臺專門針對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的激勵約束政策措施。此外,零碳工廠和園區建設還需能源轉型、綠色交通、低碳建筑、工業節能降碳、生態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協同發力,亟須構建發改(能源)、工信、住建、交通、生態環境、統計等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