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公布了2023年6月復旦碳價指數結果。此次發布會講座的特邀嘉賓系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業務創新部副部長聶利彬先生,聶先生介紹了蓬勃發展的氫能產業,并對全球首個氫燃料車碳減排方法學進行解讀。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氫能被譽為終極的清潔能源,在能源、交通、工業等多領域具有顯著的減排效應。歐洲、日本等眾多經濟體大力發展綠氫,積極推動氫氣國際貿易,我國也不例外。2022年3月,我國發布《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作為國家未來能源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系統部署了氫能在交通、建筑、工業等領域的重點任務和研發進度,并明確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比重明顯提高,形成氫能多元化應用生態。氫能成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載體,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迎來窗口期。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根據制氫過程中碳排放量的不同,可以將制取的氫氣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化石原料(包括煤炭、天然氣等)以及工業副產品(焦爐煤氣、氯堿化工、輕烴利用等)為原料制取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排放,因此被稱為“灰氫”,這類制備方式是目前技術最成熟的制氫路線,也是成本最低,最為普遍和主流的制氫路線;另外的一種常見的制取方法為在灰氫制取的過程中輔以碳捕捉技術有效減少制氫過程中的碳排放,這種方式所得到的氫為“藍氫”,但涉及成本問題;最后一種制氫的常見路線是利用清潔能源采用電解水的方式制備得到的“綠氫”,以這種方法制氫不會產生任何碳排放,是未來理想的制氫方式,但目前綠氫制取的技術不如化石燃料制氫成熟,且成本較高,仍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 制氫排放強度(kgCO2/kg H2):網電制氫(32)>煤制氫(20)>天然氣制氫(10)>煤制氫+碳捕集(2)>天然氣制氫+碳捕集(1))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