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與激勵機制需協同施策
南方周末:我國碳交易市場對低碳轉型有哪些影響?
唐偉珉: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了線上交易,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每年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全球最大的配額碳市場。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量還較小,交易價格和目前國際市場相比也較低,但比較符合當前中國碳市場的發展階段。全國碳市場雖然推出才兩年,對低碳轉型的推進卻有明顯的效果。在我之前工作過的碳資產公司所服務的電力企業中,已經有相當比例的電廠,尤其是集團企業的自備電廠或者中小規模的電力企業,在當前的配額分配機制下,面臨配額短缺或者富余配額逐漸縮減的困境時,選擇了關停。
南方周末:配額碳和自愿減排項目,如何共促低碳發展?
唐偉珉:碳交易市場是雙碳戰略實現的一類政策工具,碳市場重點在于調動市場力量實現雙碳目標。碳市場包括電力、鋼鐵、水泥等八個重點高排放行業的強制
碳配額市場,和包含風電、光伏、生物質等項目類型的自愿減排市場兩個層面。
碳配額市場給高排放企業帶來壓力和動力去進行減排,而自愿減排市場給新能源項目帶來更多激勵。高排放企業因使用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企業需為之付費。配額交易可以促進高排放行業減排,根據一定的規則給高排放企業分配定量的碳配額,相當于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許可。實際的排放大于配額,納入企業就需要在碳市場去購買額外的配額或允許抵消的減排量用于履約;實際排放少于配額,多余下來的配額就可以在市場上去交易。在自愿減排市場,企業沒有強制的減排義務,自愿向不同標準的機構去申報減排項目和減排量。強制碳市場與自愿減排市場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減碳目標的實現。
南方周末:碳交易市場與
碳稅、節能補貼等政策,對于實現雙碳目標的影響有何不同?
唐偉珉:碳市場通過量化、市場化的手段,推進企業的低碳轉型。碳稅、節能補貼則屬于財政或者行政手段,執行起來比較簡單、實用。但在執行過程中也會有不高效、不透明、不市場化的地方;同時碳稅政策實施之后的減排效果也存在一定不確定性。除了碳市場、節能補貼等政策,國家也在探索其他減排的約束和激勵機制。2017年國家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項目的發展,出臺包括綠電、綠證等激勵政策。根據企業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頒發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綠證,并推出綠電配額制,鼓勵生產企業去采購綠電。各種方案協同施策,共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