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對碳市場的措施建議
面對碳市場的機遇和挑戰,建議企業開展以下工作,修煉內功,抓好實踐,在確保合規的基礎上,充分通過市場降低成本、獲取收益,實現低碳發展的華麗轉型。
一是自身盤查,摸清家底。通過
碳盤查摸清家底是企業做好
碳管理的基礎。首先,盤查的數據是后續常規監測、核算和報告的基礎,對歷史年份的碳排放展開全面排查,收集廠區及設備的排放歷史數據,能夠了解自身數據基礎,完善數據體系,防止不必要的數據缺失。其次,通過盤查能幫助企業梳理碳排放數據統計口徑,以有效應對國家碳排放核查的要求。最后,企業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識別出排放重點環節,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改進意見,為制定
碳管理戰略、實施低碳改造項目、探索節能路徑提供支持證據。
二是碳管理體系建設。企業在全面盤查的碳排放總量之后,應當建立相應的低碳發展管理制度體系,支持碳管理工作。一套統一的管理層面的制度和戰略能有效減少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和內部資源調配帶來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不僅能提升碳管理水平,更能提升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具體而言,建議企業建立低碳發展領導小組,由企業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領導組成,負責貫徹落實國家及有關政府部門的低碳發展方面的工作部署,對公司系統的低碳發展工作進行統一領導、組織、規劃、指導、監督和檢查。
除此以外,企業應“定人定崗”,專門負責落實低碳發展領導小組的決策和日常具體管理工作。主要職責包括研究擬定集團內碳排放管理的技術標準;對企業圍繞碳市場相關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檢查;組織實施數據統計、配額管理、配額交易、清繳履約、信息交流、技術培訓、宣傳教育、總結表彰等碳排放控制的基礎工作。
三是碳數據信息化能力建設。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即是資產。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數據更是根本,因此,企業應建立統一的信息
平臺,從數據采集、統計、匯總、排放核算到數據存檔等進行全鏈條的管理,并在執行節點前預警,從而減少合規的風險。而且從長期來看,信息
平臺能提高數據管理效率,給企業減少管理成本。
除了數據和排放管理外,國內外有關碳交易的政策變化迅速,信息化管理系統可外接第三方數據,對政策和市場價格變化進行有效跟蹤和分析,支持企業制定交易策略,降低交易成本。
四是碳市場有關人員能力建設。碳市場相關人員的能力建設是企業有效參與全國碳市場的重要保障。企業應針對高層領導和技術人員展開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幫助員工了解碳市場背景、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碳排放核算指南、交易規則、
碳資產開發等,為不同角色提供相應的培訓。隨著國家政策變化、人員崗位變化等情況,還應該定期開展能力建設,提升負責人對市場的認知。
五是
碳資產管理及開發。在碳市場的背景下,企業應當重視
碳資產管理和開發。如果簡單按照國家履約要求,忽視
碳金融的作用,可能增加巨額履約成本,將“資產”變為“負債”,成為低碳發展中的絆腳石。因此,企業應結合自身碳資產情況,積極使用減排信用降低履約成本,并通過金融創新盤活碳資產,助力節能降碳項目的實施。
六是在碳價約束下研究企業長期低碳戰略。碳市場將給企業未來投資帶來巨大影響,企業在制定未來的投資計劃和制定降碳措施時,需要將碳價納入量化分析的范圍,以保證企業利益最大化。內部碳價是企業進行長期決策的工具,世界500強公司中幾乎一半的公司已經使用或計劃在兩年內使用內部碳價,并納入投資決策。根據碳價對企業影響,企業可以設置合理的減碳目標和長期減排措施,指導其長期低碳轉型。
參考文獻:
¹數據來源各碳市場交易所網站、DESHt、路孚特等,筆者進行了統計匯總。
²數據來源:《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