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間隱含“碳不公平”狀況
競相開展的減排行動,不僅拉開地區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還伴隨著“不公平”。
龐軍表示,省際間存在頻繁的貿易往來,讓部分地區成為“隱含碳”凈轉入地區,無形中為外省承擔了部分碳排放,進而在碳排放空間分配及經濟效益上均處于劣勢地位。“測算顯示,隱含碳轉入總量最高的是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前兩個省份為煤炭主產地,而河北重化工業較為集中。由于長期向外省提供能源密集型產品,這些地區已成為碳排放輸入型省份。反過來,廣東、江蘇、浙江等地制造業發達,為維持自身經濟增長,需要從外省大量購買能源、原材料及終端消費品,相當于通過消費其他省份生產的高碳產品,將部分碳排放凈轉移出去。”
龐軍還稱,東部沿海部分發達城市走在減排前列,已率先制定碳達峰目標。其中,有的是真正通過技術升級改造、提升節能水平,及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排放;但也不排除有地區只是簡單強調達峰,將高碳產業轉移出去。“后者很有可能加劇接續省份的碳排放,站在全國一盤棋角度,需要警惕這樣的轉移風險。”
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雖已啟動,但前期僅納入電力行業,石化、鋼鐵等排放大戶依然交由地方自主管理。“一方面,相比其他生產經營成本,減碳降碳的成本暫未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明顯通過產品鏈向下游傳導。減排成本主要由生產者承擔,消費端并未付出相應代價。另一方面,各地減排的松緊程度不一,標準和方式也不相同,地區減排的不平衡性在所難免。”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