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經濟版周刊第17版刊發了兩篇區塊鏈評論文章《三問區塊鏈》、《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
而基于其分布式、透明、可追溯等性質,能夠解決金融、公益、監管、打假等多領域的痛點難點。
北大光華金融科技實驗室研究員竇佳麗在《抓住區塊鏈這個機遇》中指出,區塊鏈最大的作用在于大幅降低價值傳輸成本,有望建成基于區塊鏈的價值互聯網,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區塊鏈)是國際上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在肯定區塊鏈技術能創造很大的價值的同時,還需理性認識到,區塊鏈技術還不夠成熟,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且并非適用所有場景。
“比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只是單邊或雙邊參與價值就不大。由于需要每個節點都去核對,區塊鏈技術也不適用那些高頻交易的活動。再如,區塊鏈強調的是公開透明,并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特別高的場景。”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解釋說。
此外,一些風險尤其不容忽視。
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產品
專家胡丹青說,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其中,又再次分離區塊鏈與比特幣兩個概念。“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呈現方式,但區塊鏈并不等同于比特幣。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成功應用,但并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應用到比特幣上。”
而為了今后更好地推廣和使用區塊鏈技術,文章表示還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騰訊金融科技智庫首席研究員王鈞表示,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
平臺均發源于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擁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企業,要積極擁抱新事物,同時科學評估上鏈需求,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竇佳麗也認為,區塊鏈底層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的這個階段,恰恰是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該深耕技術,以期通過技術優勢在未來的國際區塊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如果急于在并不牢固的地基上搭建城堡,很可能因小失大。
在監管法規方面,文中建議,對于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
何飛認為,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指導有志于投身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同時明確一些區塊鏈適合應用的場景及國家鼓勵的領域等。
此外,竇佳麗還談到區塊鏈的匿名性與弱中心化的架構,與現有的監管體系存在的天然沖突問題,在她看來,“實際上,兩者并不沖突,區塊鏈技術最終必然演化為‘監管融入技術’的模式,區塊鏈的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分布式的特性,更易于監管接入,獲得更加全面實時的監管數據。讓監管機構本身也參與到技術中去,通過技術本身實現對技術的監管,將最終化解區塊鏈與監管的沖突。”
以下為雷鋒網編輯的報道原文:
三問區塊鏈
人民日報記者 王觀
近段時間,有關比特幣的新聞非常吸睛,區塊鏈也跟著火了一把。資本市場上,各種區塊鏈概念股的股價漲跌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從反應敏銳的資本市場可以看出,區塊鏈正站上風口,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