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生物質能廣泛納入碳市場
程序指出,針對負碳排放的特性,在推廣使用生物質能的過程中,更應當將其廣泛地納入到碳市場交易的范疇中。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將林業、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項目納入全國碳市場。程序認為,《意見》雖然釋放出了國家政策對于甲烷減排的關注,“但《意見》只覆蓋了很少幾個
試點省、市,而且規定沖抵配額占碳排放配額的比例最高不超過5%,加之當前農業領域列入的項目過少,事實上示范作用并不明顯。下一步,應逐步加大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生物質特別是甲烷減排的份額。”
據程序測算,如果達到國家能源局中期規劃指標,即到2030年年產200億方生物天然氣,折合發電量約860億千瓦時,按照1千瓦時產生414克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計算,則可產生365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排放;如果按照我國生物天然氣的年總潛力4000-5000億方計算,年減排潛力將達到7.3-9.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石元春說:“如此技術現成、成本低廉、效益顯著的能源利用技術和形式,絕不能讓它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缺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