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生物質材料增溫效應巨大
“廢棄的農林生物質等原材料如不加以處理任其自然分解,便會產生大量甲烷和氧化亞氮。這兩種溫室氣體若直接向大氣排放,將會產生更嚴重的后果。”石元春指出,由于當前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因此在各國提出的中和或凈零排放目標中,常用碳來代指溫室氣體。“但溫室氣體其實不止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其增溫效應將分別是二氧化碳的28倍和310倍。”
事實上,甲烷減排已經開始在國際范圍內引起高度重視。就在剛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甲烷減排正式成為
會議主題。100多個國家共同簽署了“全球甲烷承諾”協定,旨在到2030年使甲烷排放水平較2020年降低30%。特別是在大會期間發布的《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也提出,將制定一項甲烷國家行動計劃,“爭取在21世紀20年代取得控制和減少甲烷排放的顯著效果”。
“將生物質原料進行統一收集、加工,阻斷甲烷等溫室氣體的產生和排放,發展沼氣、生物天然氣等能源化利用,將會形成顯著的負排放效應。”石元春強調,如果再將生物質能和碳捕獲與留存技術相配套,就可以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加之,各類農林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生物質能具有明顯的負碳排放屬性。”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