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2日,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CCER)在
北京正式啟動。目前,考慮到首批審定核查機構尚未公布,
CCER項目開發暫時無法進入審定階段。
當前,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僅覆蓋電力行業,且只允許電力控排企業參與。CCER的重啟,一方面通過抵消機制給控排單位提供更多
履約選擇,另一方面,也將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
碳市場,例如未被納入
碳市場的碳密集型企業、自愿減排項目業主以及金融機構等。
需求空間有待觀察
抵銷機制給予CCER的實際需求空間低于市場預期。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重點排放單位每年可以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的清繳,抵銷比例不得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全國碳市場第一、第二履約期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約為45億噸、51億噸。換言之,僅電力行業每年就有45~51億噸的應清繳碳排放配額,按5%計算,理論上,CCER在強制減排市場(僅考慮全國碳市場)的需求空間約為2.25~2.55億噸/年。
然而,實際履約時,大部分配額盈余的控排單位不會主動參與CCER交易。即便是出現配額缺口,企業選擇用CCER抵銷時,也更多采取“按需購買”的保守策略。現階段,CCER在強制減排市場的實際需求空間低于市場預期。假設2024年開啟第三履約期,且“兩年一履約”轉變為“年度履約”,在不考慮新行業納入市場的情況下,預計2024年全國碳市場對CCER的實際需求在1億噸左右。
碳信用項目爭議可能動搖自愿減排買家信心。CCER屬于
碳信用,除了強制減排市場外,企業自愿減排需求是其最大的需求來源。不過,近兩年這種趨勢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圍繞碳信用項目的爭議正在動搖碳密集型企業對碳信用項目的信心。例如,森林碳信用吸碳和固碳的時間量級僅達到數十年,因不具備持久性(數百年乃至永久)近年來飽受市場質疑;此外,越來越多的公司希望購買碳信用來履行自愿減排承諾,而非自身實際減排,由此引發“漂綠”之憂。受此影響,2023年二季度末,全球多個碳信用的交易
價格同比跌超50%。隨著自愿減排市場規模、金融價值及復雜性的增加,監管機構密切關注該市場,其中,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要求企業披露氣候目標在多大程度上依賴碳信用,歐盟《為
綠色轉型而賦能消費者指令》禁止產品或服務提供者作出基于溫室氣體排放抵銷的環境影響聲明。企業使用碳信用遭遇強監管,我國對歐出口企業再難利用CCER宣傳輸歐產品的低碳優勢。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