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輕工業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正式發布

      文章來源:未知碳交易網2023-06-14 09:29

      輕工業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加快推進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共中夾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結合《輕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錯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重點領域為突破,以優化用能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為著力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資源高效利用為關鍵,全面提升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原則
       
      堅持統籌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產業鏈協同增效,循序漸進、安全有序推進節能減排降碳。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考慮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要求,以低碳轉型助力行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市場主體。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綠色低碳消費品高質量供給能力。
       
      堅持重點突破。注重分類施策,緊盯重點領域和大宗產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能源、產業、產品結構,帶動全行業能效和碳減排水平提升。
       
      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大綠色設計創新,加快節能低碳技術、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為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動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輕工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造紙、陶瓷、日用玻璃等重點領域用能結構明顯優化,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進一步降低,紙漿、紙及紙板單位產品實際工藝綜合能耗(外購和自產能源合計)降低6%以上。食品、皮革、造紙、塑料等領域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輕工行業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完善。綠色低碳消費品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大宗家電產品、通用照明設備能效達節能水平的占比提升10%以上,助力經濟社會綠色轉型能力明顯。
       
      到2030年,產業綠色低碳發展總體布局更加完善,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綠色低碳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基本建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輕工產業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用能結構轉換
       
      1. 推進煤炭減量替代。進一步降低陶瓷、日用玻璃行業中煤炭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天然氣和電能的使用比例。逐步禁止陶瓷行業使用燃煤及煤制氣,推動天然氣成為主要能源。在電力資源優勢地區,鼓勵玻璃窯爐采取“天然氣+電助熔"的能源結構形式,推動陶瓷窯爐燃料“以電代氣”,推廣電窯爐替代,推動工業用能電氣化。
       
      2. 推廣清潔能源使用。引導行業積極應用清潔能源,推動綠色電力應用,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有序減少造紙、陶瓷、日用玻璃、食品等行業的化石能源消費,鼓勵企業就近利用清潔能源。加大造紙、食品等行業生物質能源的使用。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行屋頂光伏發電改造。鼓勵局部有條件的地區使用氫能,加大氫能在陶瓷等領域的研發應用力度。
       
      3.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生產環節產生的余壓、余熱等能源,普及節能和低碳技術裝備,提高裝備能源利用效率。加大造紙、食品等行業生產過程廢棄物的能源化利用,提高各類生物質能的利用效率。在造紙行業大力推廣熱電聯產,提高堿回收熱電聯產效率。到2025年造紙行業采用熱電聯產占比達85%;到2030年,熱電聯產占比達90%以上。
       
      (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4. 加速低效產能退出。嚴格執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等規定,逐步化解造紙、日用玻璃、陶瓷、塑料等行業的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生產方式,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快淘汰造紙行業不能達標排放、能耗水平相對落后、產品竟爭力弱的生產設施,確保巳關閉的落后產能或生產設施不再復產。
       
      5. 推動產業集約協同發展。強化低碳發展理念,促進要素資源向綠色低碳優勢企業集聚,引導行業高效集約發展。2025年末,造紙行業產業集中度前30位企業達75%。在塑料、食品、陶瓷、皮革等行業培育綠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集約化、現代化水平,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碳排放。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集群內外、產業之間協同降碳。鼓勵家電、塑料、電池、照明等行業加快綠色產業鏈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食品企業與種植業、養殖業聯動耦合,促進產業循環發展。
       
      6. 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落實《綠色產業指導目錄》,加快發展高效節能家用電器、高效照明產品及系統制造等產業。聚焦碳匯和生物質資源,推動羽絨、食品等具有生物質資源優勢的產業綠色化發展;加快造紙行業林漿紙一體化建設,充分利用林業、農業等廢棄資源,補齊產業鏈原料不足短板,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大力發展自行車、新能源電池、儲能電池等產業,支撐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綠色化轉型。
       
      (三)擴大綠色消費品供給
       
      7. 加大綠色家居產品供給。推廣節能家電、節能燈具、節水馬桶、節能環保灶具、環保家具等節能環保產品,支撐消費端節能降碳。大力推廣智能家電、智能照明系統,鼓勵企業創新智能化節能應用場景,以系統節能提升消費端節能整體效能。到2025年,在用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熱水器、吸油煙機、燃氣灶等產品能效達到節能水平(能效2級)及以上的占比較2021年提高10個百分點;在用通用照明設備中能效達到先進水平(能效1級)及以上的占比提升到20%,達到節能水平(能效2級)及以上的占比提升到50%。
       
      8. 增強綠色出行產品供給能力。加強高性能、高品質、高附加值自行車產品的供給;發展產業協同創新,推動共享單車規范發展;推進電動自行車輕量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錐電電動自行車占比提高到30%以上。加快電池關鍵材料和技術研發應用,推動動力電池安全性和性能升級,滿足綠色交通發展需求。
       
      9. 持續推廣低碳環保產品。推廣一批高性能、高質量、輕量化、長壽命的低碳環保產品。加快發展超大超薄陶瓷磚、利廢型建筑陶瓷、輕量化玻璃瓶罐的應用,到2030年,輕量化玻璃瓶罐產量達50%以上。推進洗滌劑濃縮化、功能化進程,推動生物質基油墨、水性油墨、UV油墨等環保型油墨成為主力產品。
       
      (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10. 推動低碳材料替代。充分利用生物質資源,在部分塑料制品、日用化學品等領域推廣生物質材料替代。到2025年,新增洗滌用品用綠色表面活性劑新品種20種以上。加快玻璃、油墨、家具等產品原料中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加大制鞋、油墨、家具等領域低(無)揮發性有機物(VOCs)含量原輔材料的替代力度,加速空調制冷劑氫氯氪碳化物(HCFCs)和國際公約管控的氫氪碳化物 (HFCs)的替代,從源頭降低碳排放強度。
       
      11. 推廣全鏈條綠色包裝。加強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加大相關標準的宣貫,引導企業優化綠色設計,在生產、銷售、交付、回收等各環節推廣簡約包裝。對月餅、粽子、化妝品、酒等重點商品,嚴格規范商品包裝,推動產品品質化發展。到2025年,月餅、粽子等重點商品過度包裝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12. 加強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建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在家電、照明等領域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家電產品中可回收材料應用。加大廢紙、廢塑料、廢(舊)玻璃、皮革固體廢料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力度,提升飲料瓶、塑料快遞包裝袋、餐飲具、農地膜等一次性廢棄塑料的回收利用率,鼓勵開發廢棄物高值化循環制造技術及裝備,推動廢棄物高附加值利用。
       
      (五)強化技術節能降碳
       
      13.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集中主要力量聚焦關鍵技術突破,推動傳統技術升級換代和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加快推進用能技術突破,研發利用生物質替代化石能源技術,加大陶瓷、日用玻璃節能環保窯爐和相關技術研發。加大減污降碳技術研究,推動皮革、塑料、電池等行業降低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產生,實現關鍵材料、主要工藝的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替代和應用。加強節能產品研發,不斷提升家電、照明、五金等行業主要產品能效水平。
       
      專欄1:重點領域綠色技術攻關
       
      皮革:制革和毛皮硝染領域無銘鞣、生物制革、無鹽少鹽制革、廢水脫鹽、除臭,毛皮硝染領域重金屬媒染工藝替代等技術;復合鞋底模內一體成型技術,鞋材資源再利用技術;環保型鞋用處理劑技術、大風量低濃度制鞋有機廢氣高性價比處理技術。
       
      電池: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膜電極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系統短板技術攻關,固態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日用玻璃:提高產品品質、改善性能、易熔制、節能環保的玻璃料方研究開發。
       
      塑料制品:集可熱封、可回收、可循環利用等功能于一體的高阻隔軟包裝塑料薄膜單材化關鍵材料及制造技術研發,廢舊塑料薄膜綠色高效回收及高值化回收利用技術,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薄膜(含復合膜)制造及應用關鍵技術,功能性異材多層復合塑料膜原位合金化循環利用技術。
       
      家用電器:智能控制技術、高精度傳感技術、芯片、功率模塊等基礎與前沿技術。壓縮機、高速電機、高效熱交換器、變頻技術等提升能效的共性關鍵技術。綠色高效制冷劑和發泡劑基礎和應用技術。家電產品材料回收再利用研究。
       
      14. 實施綠色技術改造。引導行業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優化工藝技術,推廣節能低碳技術裝備。推動玻璃瓶生產逐步向輕量化發展,推廣新型節能陶瓷窯爐及智能化燃燒設備,實施皮革廢液循環技術和節水設備改造提升工程,加速造紙行業低碳技術裝備應用。
       
      專欄2: 重點領域綠色技術改造
       
      造紙:制漿造紙節水節能技術改造工程。寬壓區壓椋、低能耗蒸煮、氧脫木素、污泥余熱于燥、膜轉移施膠、透平真空泵等節能技術應用推廣。
       
      皮革:廢液循環技術和節水設備改造提升工程。細雜皮染整清潔生產集成技術改造。水性膠粘劑、熱熔型膠粘劑等材料,以及自動上膠機等減少揮發性有機物產生量的設備的應用,皮革行業固體廢物資源再利用技術。
       
      塑料制品:聚氯乙烯產業鏈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創新應用。加快短流程低水耗離型紙節約型合成革制造。超臨界CO2發泡制備高性能輕量化聚合物技術。耐老化抗農藥生態棚膜產業化關鍵技術。
       
      照明電器:LED照明產品生產自動化裝備的技術改造。
       
      電池:無采堿性鋅銳電池高速智能化生產線,鉛蓄電池高速、自動化連續極板生產、動力型鉛蓄電池自動化組裝線技術改造。
       
      日用玻璃:輕量化玻璃瓶罐生產技術和關鍵裝備的改造;節能環保型玻璃窯爐的設計研發和技術應用(含全電熔、電助熔、全氧燃燒技術、NOx產生濃度1000mg/m3的低氮燃燒技術);用于環境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廢(碎)玻璃綜合利用的設備技術改造。
       
      食品:大宗發酵制品高效生產菌種和綠色提取精制技術和裝備綠色化升級改造。大宗食品資源高效利用,實現畜產品、谷物食品、水產品的全產業鏈加工技術改造升級。氨基酸母液資源化利用工藝節能改造技術。
       
      家電:提升制造效率的精益生產、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制造工序可再生能源使用改造。使用綠電、可再生能源工廠配套改造。綠色低碳制冷劑和發泡劑應用生產線改造。
       
      15. 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的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在電池、造紙、食品、皮革等領域培育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實現突破。推動輕工行業低碳技術示范應用,鼓勵龍頭企業、上市公司等發揮引領作用,加大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上的投資力度,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經驗和行業方案。
       
      (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16. 大力推廣綠色設計。強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過程推行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環境友好型原料、低碳材料,圍繞輕量化、低碳化、循環化、數字化開展綠色設計,創建綠色設計示范企業,探索行業綠色設計路徑,帶動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協同提升。加快完善重點產品綠色設計評價技術規范,推廣綠色設計案例。
       
      17. 強化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動造紙、皮革、食品等行業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推動造紙行業單位產品能耗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制糖行業煤耗、水耗、COD進一步降低,塑料行業重點領域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人造革合成革行業VOCs排放總量下降5%以上。
       
      18. 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加大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培育力度,鼓勵綠色工廠向“低碳”或“零碳“工廠發展。鼓勵企業進園入區,引導企業逐步淘汰高耗能設備和工藝,推廣使用綠色、低碳、環保工藝和設備。引導家電等行業生產企業選用綠色原輔料、物流,促進產業鏈綠色升級。創建輕工行業綠色制造標桿企業,通過典型示范帶動輕工行業生產模式綠色轉型。
       
      三、重點行業達峰行動
       
      (一)造紙行業
       
      1. 加快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推進用能技術突破,研發利用生物質替代化石能源技術,推廣低能耗蒸煮、氧脫木素、寬壓區壓樣、污泥余熱于燥、低品位余熱利用等低碳技術裝備。加快建設木漿、非木漿等植物纖維原料制漿生產線。力爭“十四五”期間行業單位產品實際工藝綜合能耗(外購和自產能源合計)紙漿由350kgce/t降為320kgce/t,紙及紙板由480kgce/t降為450kgce/t,達到國際較先進水平。
       
      2. 優化產業布局,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關停不能達標排放、能耗水平相對落后、產品競爭力弱的生產設施,確保巳關閉的落后產能或生產設施不再復產。適度控制新增產能,持續技術改造,持續對產能進行優化提升。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推廣熱電聯產,到2025年,產業集中度前30位企業達75%,采用熱電聯產占比達85%;到2030年,熱電聯產占比達90%以上。
       
      3. 充分利用生物質資源,實現全生命周期利用。加快實施林漿紙一體化,加快自有林地建設,提高紙漿和生物質資源自給率,積累碳匯和生物質資源。加大農林生物質剩余物利用,科學利用庶渣、秸桿及其它非木原料。提升生產過程中資源利用效率,開發纖維原料全組分利用和植物纖維組分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生物質資源組份高效、高值利用。加大有機廢液、有機廢物、生物質氣體的回收利用,固體廢物近零排放,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化,加大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和固、液、氣廢物中生物質的能源化利用。開發推廣廢紙成漿再利用技術,推動造紙行業循環發展。
       
      (二)陶瓷行業
       
      1. 優化用能結構,推動源頭降碳。進一步降低陶瓷行業中煤炭能源的比重,逐步禁止生產工序燃煤及煤制氣,推動天然氣成為行業使用的主要能源。鼓勵局部有條件的地區使用氫能,特別是靠近氫資源豐富的產區或企業,可考慮采用氫能作為主要能源,并加大氫能在陶瓷產品方面的研發應用力度。
       
      2. 提高裝備水平,實現節能提效。用數字技術改造陶瓷生產裝備,實現自動化、智能化、連續化,降低綜合能耗。提升原料加工、產品燒制等重點環節生產裝備能效水平。原料加工方面,完善和推廣干法工藝技術,推廣使用連續式、大噸位球磨機。窯爐燒成方面,研發電力燒成或氣電混合、氫氣混合燃燒等新型燃燒技術,推廣微波輔助燒結技術,應用新型雙層雙溫窯爐,提高陶瓷用窯爐的設計、施工、操作水平,大力推廣使用新型節能窯爐。
       
      3. 加快工藝和產品創新,大力推進降碳轉型。根據陶瓷產品特性縮短工藝流程,優先采用低溫快燒工藝、陶瓷磚干法生產工藝、日用瓷干法等靜壓工藝、衛生瓷高壓注漿工藝等。加快優化產品結構,根據產品用途降低部分陶瓷產品的厚度,推動產品向著輕量化、功能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三)日用玻璃行業
       
      1. 優化燃料結構,優先使用清潔能源。采用熱煤氣通過管道直接送至玻璃熔窯燃燒工藝的,推動選用優質煤(硫分范圍<0.5%、灰分范圍10%)進行氣化;有條件的地區有序推進煤炭替代。在電力資源優勢地區,鼓勵玻璃窯爐采取天然氣+電助熔的能源結構形式;產量規模較小、附加值較高的產品鼓勵采用全電熔技術或天然氣+全氧的燃燒技術。鼓勵選用高熱值、低硫、低灰分的優質清潔能源,關注氫能發展,重點研究氫氣或摻氫燃燒技術在日用玻璃行業的前景和實踐應用。
       
      2. 強化技術進步,創新引領綠色發展。開展重點綠色制造技術專項研究。優化原料結構,改進低碳配方;開展玻璃熔制機理、工藝技術的研究;計算機模擬仿真窯爐熱工制度的軟件開發;提高產品品質、改善性能、易熔制、節能環保的玻璃料方研究開發;節能環保型玻璃窯爐的設計研發和技術應用(含全電熔、電助熔、全氧燃燒技術、NOx產生濃度≤1000mg/m3的低氮燃燒技術);玻璃熔窯DCS節能自動控制技術;輕量化玻璃瓶罐(輕量化度≤1.0)制造工藝技術;中性5.0藥用堋硅玻璃生產制造技術的開發應用;微晶玻璃制品生產制造技術的開發應用。
       
      3. 加大重點裝備研發,助推行業節能降碳。加快全電熔、電助熔、全氧燃燒技術等節能環保型玻璃窯爐的研發和應用,推動輕量化玻璃瓶罐(輕量化度 1.0)關鍵裝備的開發應用;研發整機性能可靠、運行穩定、控制精度高、高機速多工位的玻璃成型設備;產品后加工、深加工(多色絲網印刷、噴涂、激光爆口、鋼化等)設備;用于環境治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廢(碎)玻璃綜合利用的設備。開發煙氣治理設施智慧管理軟件,實現實時監測、排放濃度檢測、參數報警、智能分析等功能,保障綠色生產穩定運行。
       
      4. 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產品性能,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生產方式,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日用玻璃產業布局,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有效供給水平。提高輕量化玻璃瓶(輕量化度1.0)占玻璃包裝容器的比重,到2030年,其產量達到玻璃瓶罐總產量的50%以上;進一步發展中性堋硅藥用玻璃、高棚硅玻璃器具、高檔玻璃器皿、高檔玻璃餐飲具、水晶玻璃飾品、玻璃工藝品藝術品、微晶玻璃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限制新建玻璃保溫瓶膽生產線、3萬噸/年及以下玻璃瓶罐生產線。
       
      (四)皮革行業
       
      1. 加大清潔生產技術應用,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加強推動無銘鞣、廢水脫鹽、生物制革、低硫(無硫)脫毛、無氨脫灰、無鹽浸酸、廢液循環等技術的升級及應用;加大水性膠粘劑、熱熔型膠粘劑等材料的應用,加大復合鞋底模內一體成型等工藝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高效、適用的制鞋有機廢氣處理技術。降低皮革加工水污染負荷,減少污水末端治理化工材料消耗和能耗。
       
      2. 加快自動化、數字化改造,提升管理和生產效率。優化高效通過式去肉機、精密剖層機、低溫于燥機、自動給排水、自動配料加料等制革設備,以及幫底粘合工序流水線自動化等制鞋工藝設計,加快制革和制鞋生產線全流程自動化、數字化解決方案的設計和應用,提升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逐步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
       
      3. 提升固廢高值化循環利用水平。探索建立固廢高值化資源再利用的合作平臺,推動含銘皮革廢料以及含鉛污泥的跨產業資源再利用的新模式;持續提升回收使用的聚酣纖維材料、生物基材料、易降解鞋材的比例,減少制鞋固廢產生,提升再利用水平。
       
      4. 加強產業上下游聯動,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上下游企業,共同參與綠色低碳制造技術研發和應用,相關標準以及節水減排技術路線圖、制革和制鞋等行業裝備升級路線圖的制修訂工作。深入推進真皮標志生態皮革認定、環保核查等工作,創建一批綠色工廠、綠色示范園區,提升綠色供應鏈水平,推進產業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建設。創建皮革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數據庫,推動全產業鏈協同降碳。
       
      (五)食品行業
       
      1. 加快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快高效發酵菌種、高效分離、靶向萃取、超微粉碎、組合干燥、冷殺菌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推廣膜過濾、模擬流化床、機械式蒸汽再壓縮(MVR)技術、新型蒸發結晶和于燥等低碳技術,加快綠色智能生產線改造。生物發酵行業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降低10%、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15%。
       
      2. 優化資源利用,協同減污降碳。重點研發膜法制糖、離子交換生產精制糖技術。濃醇釀造、超高濃釀造技術;加快行業高濃廢液低碳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推廣濃縮液態有機肥取代傳統噴漿造粒固態肥、污泥資源化技術、廢水沼氣純化制清潔能源技術、發酵行業生產連續離子交換、氨基酸全閉路水循環及深度處理回用等技術與裝備。推動食品企業將有機物濃度高、可生化性好、無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作為下游污水處理廠碳源補充,減少外購碳源,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主要產品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5%,全行業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總體下降的目標。
       
      3. 加快裝備創新,提升綠色制造水平。重點研發超細高壓射流磨技術及設備、智能化分離純化裝備、全自動吹貼灌旋一體化裝備、精釀啤酒的智能粉碎與麥汁過濾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進一步提高制糖裝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副產品高值化利用水平。
       
      4. 加強綠色設計,推動標準化建設。推動食品行業綠色制造體系標準化建設,建立行業水平衡、水足跡、碳平衡、碳核算、碳足跡等低碳標準體系,重點產品綠色設計標準實現全覆蓋,做好食品行業取水定額標準和能耗限額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努力提高全行業節水節能水平,推廣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以典型標桿帶動行業節水節能水平的提高。力爭在重點產品領域建立1家以上綠色制造標桿企業。
       
      (六)塑料行業
       
      1. 加快產業調整,促進綠色升級。加快落后產能出清,多措并舉加快行業實施綠色化升級改造。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行業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生產效率、產業鏈定位、產品附加值全部上升到一個新的層級,形成新的、更高級的產業結構。大力推行綠色設計,推廣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資源消耗、碳排放的綠色產品設計,推進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綠色工廠設計,強化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的綠色園區設計,推動行業全面綠色升級。
       
      2. 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污染。在全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制定發布子行業清潔生產指標體系文件。針對人造革合成革、油墨印刷等子行業的工藝環節,研發推廣減污工藝和設備,大力提升清潔生產水平。人造革合成革行業,到2025年產值綜合能耗下降10%;規上龍頭企業2023年全部達到二級清潔生產標準,2025年大型骨干企業產值10億以上企業全部達到清潔生產一級標準;噸產量新鮮水取水量下降幅度10%,DMF使用減少20%。復合膜行業,到2025年末端治理環保技術全覆蓋,voes回收裝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溶劑型油墨使用比例降低10%,溶劑型膠粘劑使用量降低20%。
       
      3. 加快全鏈條協同,防治塑料污染。開展塑料合成、加工、使用和處理等各環節全鏈條廢棄塑料污染防治。合成環節,加快合成高性能、長壽命、易回收塑料,利用天然生物質資源合成高性價比的全生物降解塑料,減少廢棄量。加工環節,研發高性能、輕量化加工方法,減少共混復合,實現同質異相增強、同器同材,易于回收。使用環節,推動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使用,加快塑料制品循環使用,推廣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處理環節,開發環境友好回收利用技術,鼓勵農膜在高分子態回收利用,實現能收盡收和就地化處置;利用可生物降解材料包裝廚余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
       
      4. 倡導循環發展,推進回收利用。構建科學的塑料循環利用體系,落實生產者、消費者、銷售者等各方責任,科學處置塑料包裝廢棄物,規范再生塑料生產企業行為。試點建立農膜回收體系,加快廢棄飲料瓶、塑料快遞包裝袋、餐飲具等一次性廢棄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培育一批骨干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引導和鼓勵開發功能化和改性塑料的回收利用技術,鼓勵開發廢棄塑料高值化循環制造技術及裝備,推動塑料產業循環發展。
       
      (七)電池行業
       
      1. 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行業清潔生產水平。不斷提升鋰離子電池智能化、數字化生產制造水平;加快無錄堿性鋅猛電池高速智能化生產線、鉛蓄電池高速自動化連續極板生產和動力型鉛蓄電池自動化組裝線技術改造;繼續推進鉛蓄電池冷切鉛粒、沖擴網、連鑄連軋連涂等連續極板生產等先進技術及回饋式充放電電源設備等節能裝備的應用;加快燃料電池及膜電極關鍵裝備研發與產業化。
       
      2. 加強技術創新,支撐交通和能源領域綠色轉型。加快材料體系迭代創新,開發滿足新型電池技術要求的正負極材料、隔膜及電解液等關鍵材料核心共性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推動電池產業不斷升級。大力推動電池安全性和效能提升,重點開展高效成組技術、電池管理技術、熱管理技術、安全預警技術、熱失控及熱擴散防護技術和高效充電技術等研究,建立動力電池模塊及電池系統標準化體系。以儲能領域綠色轉型需求為導向,加大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鉛蓄電池、燃料電池等高效儲能技術研發力度。
       
      3. 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重點支持企業加強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銷售、使用、回收和再利用處理的全過程管理,帶動上下游供應鏈整體綠色發展;推動廢舊鋰電池高效、清潔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完善廢舊電池回收利用循環體系,規范廢舊電池回收市場,有效提高廢電池回收利用率,鼓勵手表電池在鐘表維修環節回收集中銷毀處理。
       
      (八)家電行業
       
      1. 加快協同創新,推動節能技術和產品能效水平提升。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深入開展節能基礎性技術研究。結合產品技術特性和使用習慣,優化系統效率控制算法,推動跨行業合作開發控制芯片,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強上下游合作,不斷提升產業鏈各環節技術水平。加強智能控制技術、加熱技術、絕熱技術、傳熱技術、電機技術、變頻技術的迭代創新,適時修訂產品能效標準,以技術和標準共同推動家電產品能效水平提升,增強高效節能產品供給能力。
       
      2. 減少臭氧層消耗物質使用,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具有高溫室效應潛值(GWP)物質的使用,減少臭氧層消耗物質的使用。加速空調制冷劑氫氯氪碳化物(HCFCs)和氫氪碳化物(HFCs)的替代,加大R290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應用低碳能源,布局綠色能源,不斷優化能源結構。開展工藝流程和裝備的高效化、減碳化創新,提高產品的耐用性、可維修性和可再生性,推廣使用低碳化、長壽命、輕質化、高效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斷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
       
      3. 強化全生命鏈路綠色設計,推動家電產品綠色升級。積極開展有利于減量化、可再用和可回收利用的產品綠色設計,鼓勵模塊化設計和節材設計,加大節能、節水、環保、低噪聲、高品質綠色產品的市場供給。做好家電全生命周期管理,積極采用符合有害物質限制使用、溫室氣體減排等環保要求的綠色原材料和零部件,推廣綠色包裝,提升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中的占比,提升家電產品回收再利用效率,提升家電產品全生命鏈路綠色化。
       
      (九)照明行業
       
      1. 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產品優化和系統節能。開展綠色低碳產品研發與制造,優化設計和工藝,推動生產過程中的節能減材降耗。開發使用光效更高、壽命更長的LED照明產品,降低產品能耗,提升光利用率。加快直流驅動技術照明產品開發,推廣以光伏產品為代表的離網型照明產品的普及與應用。研發智能控制系統與LED照明產品結合形成的系統節能照明場景,推動行業從產品節能向系統節能轉變。
       
      2. 堅持市場需求,深化節能減碳照明應用。以生活照明、道路照明、工業照明、辦公照明為重點,推廣高效節能照明的應用。加速智能照明在智慧家居中的推廣普及,進一步提升高效照明產品市場供給。推進道路照明領域改造,推廣智慧燈桿的應用,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工業照明領域節能改造,促進公共機構商業照明節能改造,有序推進景觀照明工程的實施,深化節能減碳照明應用。
       
      3. 堅持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推廣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連上下游聯動,共同提升照明行業綠色供應鏈的供給能力。做好添采產品的無害化處理,積極開展綠色設計和綠色制造,探索各類可再生資源和可回收生產資料在照明行業的應用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各行業要加強協同配合,重點領域要細化工作措施,著力抓好各項任務落實,全面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輕工企業要強化低碳發展意識,結合自身實際明確企業碳達峰目標和路徑,行業龍頭企業體現責任擔當,統籌兼顧企業發展和碳達峰需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做好行業表率。
       
      (二)完善標準體系
       
      建立健全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輕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研究制定重點領域碳排放核算、重點產品碳足跡等核算核查類標準,低(零)碳產品、企業、園區等評價類標準,低碳工藝流程等技術類標準。修訂重點領域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提高行業能效水平。完善輕工行業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綠色供應鏈等評價標準,制修訂一批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標準,支撐行業綠色制造水平提升。強化標準實施,推進重點標準技術水平評價和實施效果評估。
       
      (三)加大示范引導
       
      鼓勵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業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遴選公布一批低碳示范技術,培育一批標桿企業,為全行業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發揮輿論宣傳引導作用,傳播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等典型案例宣傳力度,推廣先進經驗與做法。做好政策宣貫落實,通過多種形式增進行業共識,推動行業自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凇?/span>【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