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麗水之贊”指示精神,奮力開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境界,在我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確保實現我市工業碳達峰目標任務,根據《浙江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共麗水市委 麗水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麗水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結合我市工業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的重要囑托,以“麗水之干”擔綱“麗水之贊”,圍繞全社會碳達峰總體目標,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工業碳達峰行動,以推進工業領域整體達峰和重點行業有序達峰為主線,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優化為路徑,以節能降碳技改項目為抓手,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高質量
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建設現代生態工業體系為方向,協同推進工業碳達峰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構建工業經濟
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構筑麗水工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低碳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達峰目標要與中央和浙江省保持高度一致,積極推進能源結構戰略調整,升級產業布局與結構,打造綠色低碳工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麗水獨特的自然地理、區域優勢和經濟發展階段,辯證把握低碳與發展的關系,以低碳促發展,做到低碳與發展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綜合平衡,努力形成具有麗水鮮明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
堅持整體達峰與重點聚焦相結合。重點聚焦于
碳排放總量較大、
碳排放強度較高、增長較快的重點行業,優先制定相應減排政策,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任務,分類管理與指導,重點突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推進重點行業分階段有序有效達峰,以點帶面推動工業整體達峰。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政府要充分運用財政、稅收、總量配額交易等經濟手段,進一步加強政策創新、優選和扶持力度,引導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實現整體碳達峰目標。通過
碳交易機制、
碳標簽、碳評價等市場調節手段措施,反向倒逼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形成綠色低碳發展長效機制。
堅持存量減排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工業碳達峰一方面要求各行業深入挖掘潛能,全面推行并落實先進節能降碳技術措施,淘汰落后高碳產能,降低存量碳排放。另一方面應通過政府引導、行業先進引領,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加大低碳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新技術工業化產業化進程。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低碳技術創新取得顯著成果,組織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廣綠色制造體系,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到2025年,規模以上單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6%以上,力爭下降18%;萬元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以上;重點領域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產能比例達到50%;建成5個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和80個綠色低碳工廠;有條件的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率先達峰。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能源消費結構呈現低碳化,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努力達峰削峰,強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三、主要任務
圍繞碳達峰總體目標,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根本導向,以用能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生產方式轉變為基本路線,堅持有增有減、有保有壓,統籌工業碳達峰和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低碳產業,重點推進高碳行業
節能減排,加快構建新時代麗水工業經濟低碳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推動產業低碳轉型。
1.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根據麗水產業基礎特點,實施生態工業高質量發展倍增行動,積極培育壯大半導體全鏈條、精密制造、健康醫藥、時尚產業、數字經濟五大新興產業。以低碳發展為導向,開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強化靶向招引、推進市域協同、暢通產業關聯,打造1個千億級、3個五百億級、15個以上縣域特色百億級產業(簡稱:1315特色產業鏈)。充分利用麗水生態優勢,借鑒世界綠色低碳發展經驗,大力培育發展低碳排放、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將土地、能耗、金融等資源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加快形成一批低碳高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一批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形成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十四五”期間,力爭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以上,形成標志性低碳全產業鏈10條。(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麗水開發區管委會落實;列第一位的為牽頭指導部門,以下均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麗水開發區管委會按屬地落實,不再列出)
2.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加快整合開發區(園區),發展特色產業
平臺,加大數字化小微企業園的建設力度,堅持破立并舉、政企聯動、建管并重,推動符合標準的企業入園,全面提升小微企業園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大力改造提升鋼鐵、金屬制品、綠色化工、竹木制品、食品加工五大傳統產業,推動全市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創新實施以數字化、集群化、服務化為標志的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加快傳統產業鳳凰涅槃、低效企業騰籠換鳥,推進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充分發揮“能效”“碳效”指揮棒作用,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以鋼鐵、紡織等重點碳排放行業為
試點,探索建立平均先進碳排放對標機制,引導平均線以下的企業升級改造。發展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節能診斷和碳普惠服務,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在綠色低碳領域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
3.嚴控高耗能行業能耗增長。嚴格落實新建(改擴建)“兩高”項目能效準入,實行關口前移,從源頭堅決遏制“兩高”的項目盲目發展。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低于0.52噸標準煤/萬元的項目,節能審查開通“綠色通道”,全力加快審批進度,保障項目盡早落地。對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高于0.52噸標準煤/萬元的非高耗能行業高質量項目,在項目落實能耗平衡方案后及時組織開展節能審查,通過用能權交易保障項目用能。對因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國家重點支持、涉及重大民生、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等原因或單位產品(產值)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耗能行業項目,在解除緩批限批,完成用能權交易后,給予用能保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二)深化能源結構調整。
1.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進一步降低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完成上級下達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嚴把耗煤新項目準入關,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新增煤炭消費項目要通過優化能源結構與淘汰落后產能等方式削減煤炭消費存量。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多元替代,引導企業實施煤改電、煤改氣。積極引導用能企業實施
清潔能源替代。(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2.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立足麗水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規?;_發。結合國家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重點推動整縣推進分布式光伏規?;_發試點,力爭“十四五”光伏裝機達240萬千瓦。提升水能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深化國際小水電中心綠色水電麗水示范區建設,推動水電綠色可持續發展。在高質量推動縉云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建設的同時,力爭一批新的抽水蓄能電站納入國家規劃,積極打造華東抽水蓄能基地麗水核心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三)提高企業能效水平。
1.推行用能預算化管理。全面落實《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發改環資〔2021〕1310號文),對高碳行業企業開展用能定額管理。對高能耗、低產出的行業和企業嚴格控制用能,把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針對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1000噸(含)至5000噸標準煤的重點行業企業,實行用能預算分級管理,由節能主管部門將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分解到重點用能單位。鼓勵企業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壓減過剩產能騰出用能空間,通過技術改造、推廣綜合能源服務、
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需求。建立重點行業用能預算執
行情況監測預警、督查管理機制,強化考核運用,加快形成政策合力,實施聯合懲戒。以能源數智化管控為目標,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全品種能耗監測設備安裝,實現能耗在線監測,在麗水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和智慧能源監測平臺建設基礎上,擴大接入企業范圍,加強企業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消費進度監測力度,強化常態化監管。加強節能分析、預警,密切關注全市用能增速情況和變化趨勢分析。對節能目標進度完成滯后的縣(市、區)適時進行節能預警和督查。(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統計局、市經信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2.加強能源監測預警工作。進一步規范計量標準,提高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及管理水平,完善能源統計制度,改進核算方法。以能源數智化管控為目標,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全品種能耗監測設備安裝,實現能耗在線監測,在麗水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和智慧能源監測平臺建設基礎上,擴大接入企業范圍,加強企業能源消費結構、能源消費進度監測力度,強化常態化監管。定期開展能源消費形勢分析,加強監測預警,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強度晴雨表預警制度,定期發布監測報告。節能目標完成進度滯后的地區,要及時制定預警調控方案,并適時啟動,合理控制新建高耗能項目投產節奏。(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統計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3.加快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對照各行業重點領域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組織開展重點用能企業能效對標活動,通過能效大數據產品的開發應用,分層分級管理各單位能效水平,鼓勵企業開展節能診斷服務,挖掘企業節能潛力,推廣能源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企業能效水平。組織實施工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行動,重點圍繞設備能效提升、生產線節能改造、資源循環再利用、
新能源應用、設施完善配套升級等方向,到2025年,市級累計實施100項重點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加大節能技改激勵力度,落實差別化電價及電能替代相關支持政策,對于減排成效顯著企業建立一定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開展低碳能源替代,進一步挖掘工業企業屋頂資源,實施一批“光伏+”“風光水儲”一體化重點技改項目,新建工業園區一律實施光伏屋頂覆蓋。鼓勵園區智慧用能,深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降低園區整體碳排放強度。加大節能技術攻關與推廣,結合麗水市重點行業實際情況,實現領域性節能技術突破。到2025年,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技術改造累計實現碳排放減量20萬噸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四)推進綠色低碳制造。
1.建立健全綠色制造體系。按照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持續在工作基礎好、代表性強的行業龍頭企業開展綠色低碳工廠創建。積極開展綠色設計產品示范試點建設,開發推廣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著力提升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圍繞循環利用、節能降耗、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推進現有工業園區進行綠色循環低碳化改造,打造一批低碳示范園區,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工業園區,優先推薦申報綠色低碳園區。選擇一批積極性高、社會影響大、帶動作用強的企業開展綠色供應鏈試點,探索建立綠色供應鏈制度體系。到2025年,建成綠色低碳園區5家,綠色低碳工廠80家。(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
2.提高企業清潔生產水平。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支持規模以上企業按照國家鼓勵發展的清潔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導向目錄自愿實施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行為,提高清潔生產審核質量。推動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系統性清潔生產改造工程,推動一批重點企業達到國際清潔生產領先水平。(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3.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因地制宜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結合我市三剩物、次小薪材資源豐富的特點,鼓勵企業生產生物質壓塊、生物質燃料顆粒和進行生物質發電。充分依托建材行業,以合成革廢棄漿料、冶煉廢渣、爐渣、粉煤灰、脫硫石膏、建筑垃圾、污泥等固廢為重點,支持在生態修復、綠色開采、綠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領域的大摻量、規?;?、高值化利用。加強廢舊金屬、廢舊電線電纜、廢紙、廢渣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不斷提升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加強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強鏈和補鏈工作,構建一批“產出-分類-管理-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典型產業鏈,提高全市資源回收利用率。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落實國家相關稅收優化政策。(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麗水稅務局)
(五)構建數智控碳體系。
1.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實施數字產業化突破工程,加快發展第三代功率半導體、光電子前沿、綠色數據中心等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深入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鼓勵企業開展智慧工廠、數字車間、智能產線、自動工段的改造提升,積極打造數字化供應鏈體系。支持企業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產業鏈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創新、協同提升,構建形成全產業鏈的智能化制造、數字化管理新模式。積極推動裝備改造升級,深入推進“機器換人”,實施以機器人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化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數字服務平臺,加快推進高水平行業級、區域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綠色化生產、安全化管控等系統解決方案。到2025年,完成800家數字化改造企業,建立數字化車間20家,未來工廠5家。(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麗水稅務局)
2.推進數字技術綜合應用。打造“數據多源、縱橫貫通、高效協同、治理閉環”的碳達峰、碳中和數智平臺,創新各類綠色發展應用場景。積極推動工業碳效碼應用,實施重點行業企業碳效評價和碳效分級標識,探索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綠電交易、綠色金融和綠色工廠等場景應用。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碳排放檢測、核算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工業互聯網在能耗與碳排放管理中的應用,開發碳排放數據檢測工具,構建企業生產全過程碳排放管理體系。(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局、市生態環境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六)健全低碳發展機制。
1.探索建立“畝均效益”掛鉤項目能耗準入機制。將碳排放指標納入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強化畝均效益評價的結果運用,倒逼高耗能和高碳企業改造提升或退出。以“畝均效益”作為項目能耗準入的重要參考,對畝均稅收達到全市平均值的產業項目,嚴格執行全省增加值能耗0.52噸標準煤/萬元的基準線實施準入。畝均稅收高于或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實行動態調整準入基準。同時嚴格落實用能權交易和能耗平衡方案措施,倒逼項目從招引和備案階段提升能效意識。(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依據職能牽頭,市財政局、麗水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參與)
2.建立健全碳排放評價機制。積極推進對“兩高”項目開展碳排放影響評價試點工作,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評估體系,在環評工作中統籌開展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源項識別、源強核算、減污降碳措施可行性論證及方案比選,提出協同控制最優方案。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探索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和
碳捕集、封存、綜合利用工程試點、示范。通過探索在節能評估程序中增加碳評內容的協同能評形式,進一步開展碳排放評價工作,將碳排放評價作為項目審批、核準以及開工建設的前置條件,逐步由能耗控制向碳排放控制轉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依據職能牽頭,市經信局、市財政局、麗水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參與)
3.強化綠色金融支撐。建立金融支撐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遴選建設綠色制造項目儲備庫,推動擴大制造業中長期綠色信貸規模,探索綠色技改貸款,推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向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傾斜。嚴格控制“兩高”項目信貸規模。(責任單位:市人民銀行、麗水銀保監分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
4.拓展能耗指標來源。在用足用好省能耗年度增量指標基礎上,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做大能耗總量抵扣指標,積極爭取符合條件的重大項目能耗國家單列,落實原料用能不納入能耗強度和總量考核等政策,“十四五”形成150萬噸標準煤以上能耗指標供給,為麗水實現共同富裕提供能源要素支撐保障。(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水利局、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國網麗水供電公司)
(七)加強重點行業減碳。
1.鋼鐵行業。嚴格執行國家和浙江省有關鋼鐵產業化解過剩產能政策,嚴格控制新增鋼鐵產能項目。鼓勵鋼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鼓勵轉爐煉鋼企業發展電爐煉鋼工藝,推動鋼鐵從粗鋼生產向優特鋼、鋼鐵新材料生產轉型,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鋼鐵行業關鍵低碳技術的引進與轉化。進一步提升鋼鐵企業余熱、余汽、余壓的循環利用,鼓勵企業實行“連鑄—連軋”工藝,減少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推廣屋頂光伏項目,鼓勵鋼鐵企業利用閑置廠房屋頂,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到2025年,重點鋼鐵企業全面實施綠色低碳升級改造,主要工序能耗及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力爭行業重點領域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產能比例達到50%。(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
2.紡織行業。制訂嚴格的產業準入門檻,限制紡紗、織造、印染等常規紡織業項目準入,新增產能嚴格落實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能效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等相關約束性條件。對現有工藝、設備國內國際領先,且碳排放強度低于全省同行業平均水平的紡織企業,鼓勵其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2.0版。推動紡織行業轉型升級,以定制化、綠色化、數字化為方向,打造時尚紡織產業鏈,提高紡織產品附加值,引導紡織企業創新發展。實施用能預算管理,嚴格控制行業用能,推行集中供熱、供氣。加快綠色染整技術、裝備、新材料研發,推廣免水洗染料與低溫冷漂助劑制備、數碼印花等先進適用節能減碳技術。到2025年,印染行業水重復利用率達50%。(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3.化工行業。嚴控煤化工新增產能,推動化工企業入園發展,有化學合成反應的新建化工項目必須進入化工園區,并且按照化工園區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制定化工項目入園標準,遵循產業鏈上下協同發展原則,引進符合本地特色的優質企業和優質項目。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化工制造技術,實現化工原料和反應介質、合成工藝和制造過程綠色化,鼓勵化工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開發推廣綠色產品。推進節能改造,推廣能源梯級利用、螺桿膨脹動力驅動技術,充分利用生產過程產生的余熱余壓,實施干式蒸餾、凝液回收、聚合母液處理及回用、酸洗廢水凈化等技術改造。深入開展能效對標,加強企業能源管理,開展
能源審計和節能診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5年,完成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力爭行業重點領域達到能效標桿水平產能比例達到50%。(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
(八)助力全社會碳達峰。
1.加大能源生產領域綠色低碳裝備供給。依托青田縣閥門產業基礎,重點發展基于能源、核電等領域的耐高溫、耐高壓、耐腐蝕等進口替代閥門鑄件,發展超(超)臨界火電領域的成套閥門裝備,由局部小成套向智能化大成套方向發展,打造成為國內先進的高端閥門智造基地。實施“風光倍增工程”以及生態水電示范區建設,加快水電制氫儲氫等創新應用,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光伏基礎材料、核心裝備、太陽能電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培育一批提供先進成熟智能光伏產品和服務的光伏企業。(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
2.加大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以縉云縣為核心,大力發展越野車、滑板車、平衡車、沙灘車、競速自行車、健身器材等運動競賽休閑產品,積極發展智能短途交通工具制造,打造新能源智慧出行生態產業園,打造國內領先的短途交通生產基地。實施“汽車(空調)零部件百億產業培育計劃”,做精汽車零部件,突破整機總成型產品,延伸新能源汽車領域,著力引進整車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國際級汽車空調零部件智造基地。大力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樁建設及換電模式創新,開展多能一體綜合充能示范站建設,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電網絡體系。(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交通運輸局)
3.加大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加快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推廣應用,推廣水泥、陶瓷、墻體材料等低碳產品評價技術規范,擴大綠色建材產品供給。開展綠色建材試點城市培育和綠色建材下鄉行動,推廣新型隔熱保溫材料、新型墻體材料,推動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促進綠色建材與
綠色建筑協同發展。推動高效節能空調、照明、電梯、智能家電等重點用能設備以及太陽能、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設備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推進分散式、低功耗、小型化污水處理設備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應用。(責任單位:市建設局、市發改委、市經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強化領導小組、工作專班機制,在市碳達峰工作專班中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工業碳達峰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市級工業碳達峰工作,重點研究協調各縣、各重點行業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大問題。工業碳達峰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經信局,牽頭抓好政策協調和年度碳達峰工作的組織實施,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及其他有關單位根據各自職責,研究制定工業碳達峰的配套政策措施。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聯動作用,加大部門間協調配合力度,落實各部門職責,發揮協同效應,形成推進工業碳達峰的工作機制。領導小組應定期對各縣、各部門工作進展情況進行檢查,督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強化目標考核。
根據全市各地用能、碳排放現狀,結合各地在建項目等情況,按照碳達峰任務進度要求,向各縣區下達“十四五”期間碳排放控制目標任務,切實壓實各地政府責任。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全市碳達峰工作考核機制,形成碳達峰目標責任考核清單化、閉環化管理機制和年度報告、中期評估、目標考核制度,建立通報批評、用能預警、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和監管體系。對碳達峰工作扎實、
碳減排效果顯著的區縣,探索建立土地、能源等方面的長效激勵政策。
(三)創新體制機制。
堅持把創新擺在工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和人才培育機制,提升科創平臺能級,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設立工業碳達峰專項資金,加大工業碳達峰工作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企業節能減碳技術改造、碳達峰碳中和產業化示范等領域項目。加大政策研究和機制改革力度,指導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利用市場機制實現最低成本降碳,逐步推進從重點用能企業到規上工業企業“碳賬戶”全覆蓋。
(四)加強能力建設。
加強工業低
碳管理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工業碳達峰管理體系,充實人員,加強培訓,切實提高政府推動工業低碳發展的能力。積極開展企業碳達峰工作培訓力度,指導企業培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管理骨干,推動重點企業設置專崗專人,負責節能減碳工作,持續提升企業降碳能力水平。支持綠色制造、低碳制造相關研究機構建設,培育低碳領域高端智庫,打造低碳領軍人才。培育一批提供節能診斷、集成應用、合同能源管理等低碳服務機構。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