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0月,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0.02億千瓦,比2015年翻一番,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3.5%,占全球的50%。在需求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
新能源車產銷大國,占全球的38.9%。即將過去的2021年,站在風口的
新能源迎來了發展良機。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新能源產業還將有更廣闊的空間。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明確,要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
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
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
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
目前,中國正走在新能源革命的前頭。從供給側看,截至2021年10月,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0.02億千瓦,比2015年翻一番,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3.5%,占全球的50%。在需求側,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產銷大國,占全球的38.9%。
即將過去的2021年,站在風口的新能源迎來了發展良機。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新能源產業還將有更廣闊的空間。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
論壇上表示,傳統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由零碳的新能源取而代之。由此帶來百萬億級別的巨量投資,進而成為經濟增長前所未有的新來源。誰先看到這一點,就有可能更好地抓住發展新機遇。
2021年,資本市場有一句流行語,有“鋰”走遍天下。
站在風口的鋰,價格一路看漲,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4萬多元一噸,一路上漲至現在突破20萬元一噸,價格上漲了5倍。
鹽湖提鋰、云母提鋰、輝石提鋰,只要一沾上鋰,上市公司股價就起飛。
在四川李家溝擁有鋰輝石采礦權的川能動力(000155,SZ)股價從年初的8元,年中最高漲到了39元,創下了歷史新高,目前仍然在高位運行;碳酸鋰雙龍頭之一的天齊鋰業(002466,SZ),股票從年初的40元最高亦漲到了143元,目前仍然在百元左右徘徊;擁有亞洲最大云母礦的江特電機(002176,SZ),更是今年鋰電的大妖股,股價從低位時的1.25元,今年9月最高漲到了32.56元,漲幅超過了20倍,目前仍然在20元左右。
鋰價不斷攀升,相關鋰電企業也紛紛加碼。
12月17日,為加快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川能動力與浙江華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成都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同意在國內外共同探求優質重要礦產資源開發、收購及其他方面的深度合作。雙方將在鋰鹽產品方面,就產能建設、工藝設計等方面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打造具備規模和競爭力的鋰鹽產業項目。
11月17日,西藏珠峰發布公告,公司及下屬公司將于 2022 年向阿根廷投資約7億美元,在薩爾塔省的安赫萊斯鹽湖建設年產5萬噸碳酸鋰產品的產能,項目計劃在2021年底前開工建設,預計在2022年底前竣工;同時,公司將投資1500萬美元,在2022年完成薩爾塔省阿里扎羅鹽湖的地質勘探,獲取采礦權及環評許可(EIA);并計劃投資不少于10億美元,在阿里扎羅鹽湖建設年產5萬~10萬噸規模碳酸鋰產品產能。
今年,不僅鋰電行業企業紛紛加速布局上游鋰礦資源,越來越多的資本也樂于跨界布局鋰礦。高工鋰電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就有20多家企業跨界布局鋰電,其中上市公司包括金圓股份、鞍重股份等。
新能源市場規模一直維持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中國電池巨頭開始在全球進行鋰礦資源爭奪戰,為未來電池生產提供保障。
贛鋒鋰業今年以來已進行了4次大規模收購,動用資金約42億元;鋰業“新貴”盛新鋰能4.9億收購鋰礦資產;紫金礦業以49.6億元擬收購加拿大鋰鹽商Neo Lithium所有已發行股份。
不久前,一直備受關注的千禧鋰業之爭有了結果。贛鋒鋰業3.53億加元的報價被寧德時代3.77億加元的純現金收購報價“截胡”,而寧德時代最終也沒逃過被“截胡”的命運。
11月17日加拿大千禧鋰業和美洲鋰業(Lithium Americas)共同宣布,雙方已經于2021年11月17日簽訂最終收購協議,美洲鋰業以總對價約4億美元收購其所有股份。
目前,世界鋰資源供給呈現出明顯的寡頭格局,行業集中度極高,比如美國雅寶(Albemarle)、智利礦業化工(SQM)、國內的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等巨頭掌控著全球最優質的、生產成本最低的鋰資源,上述四大龍頭公司占據了全球鋰資源市場約70%份額,且大部分“自給自足”,全球鋰精礦散單稀少。
國外“搶”礦尚且“搶”得不可開交,就更不用說國內了。而在我國已查明的鋰礦資源中,川贛青藏4省(區)鋰礦資源位居前列,江西的鋰礦又主要集中在宜春,宜春擁有全球最大的鋰云母礦,現探明可利用氧化鋰儲量約250萬噸,享有“亞洲第一鋰都”的美譽。所以但凡實力較強的相關公司都很難不對宜春動心,這也就造就了現在宜春群雄爭霸的格局。
今年11月,寧德時代在宜春注冊成立宜春時代新能源資源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含:礦產資源(非煤礦山)開采;選礦,新材料技術研發;新材料技術推廣服務等。除了寧德時代,還有國軒高科、贛鋒鋰業、江特電機、永興材料等上市公司在宜春布局。其中江特電機在宜春地區擁有鋰瓷石礦2處采礦權和5處探礦權,合計持有或控制的鋰礦資源量1億噸以上,資源儲量較大。
世紀證券認為,從需求層面來看,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逼近 20%,全年銷量同比增長有望超過150%。放眼海外市場,在購車補貼、 稅收抵免和碳排放超標罰款雙重政策下,歐洲市場開始發力;拜登上臺后連續發布多項
綠色能源政策,有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在美國的發展。從供給層面來看,受此前鋰價低迷和新冠疫情影響,鋰資源企業紛紛縮減資本開支、放緩項目擴張進度,導致2021年鋰資源端增量有限,資源供需整體處于緊平衡狀態。需求供給兩側綜合導致鋰鹽價格自 2020Q4以來持續上漲,臨近節前備貨,或將推動鋰價再創新高。
世紀證券稱,一到兩年內,供需依舊偏緊,價格或將維持高位甚至創出新高。 但長期來看鋰價終會回落,一方面短時間內快速擴張的鋰礦項目可能使鋰供應出現明顯過剩,另一方面低成本鹵水提鋰產能將快速增長,將會對來自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高成本巖石礦物提鋰供應商的擴張形成壓力,也會對高成本的黏土型鋰礦的開發利用形成挑戰,最終造成鋰價下跌。
光伏裝機值得期待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產量分別達到36萬噸、165GW、147GW、130GW,分別同比增長24.1%、54.2%、54.6%、58.5%。10月份,戶用裝機占光伏總裝機51.5%,占比首次突破半數。
12月15日,在2021中國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已經印發,近期將向社會公開。
據任育之介紹,截至10月底,我國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達到2.8億千瓦,新增裝機規模約2900萬千瓦,總裝機和新增裝機規模多年來位居全球首位,今年我國光伏發電的平均利用率達到了約98%。另一方面,我國光伏發電技術加速迭代,不斷刷新轉換效率世界紀錄,成本持續下降,有力支撐了我國光伏發電進入平價無補貼的發展階段;產業鏈內,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等各環節產量均占全球絕對引領地位。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給出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29.31GW,同比增長34%,其中分布式裝機19.03GW,占比64.9%;光伏發電量達273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8%,占總發電量的4%。他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年均新增光伏裝機規模將高達70GW-90GW,2021年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的預期為45GW-55GW。
不過,此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對2021年新增裝機量的預期是55GW-65GW。
王勃華表示,這主要受到指標下發滯后、供應鏈價格普遍上漲等因素影響。據1-9月統計信息,工業硅、EVA樹脂、純堿、電解鋁、芯片等部分原料因能耗雙控造成供應短缺,價格上漲。
王勃華稱,供應鏈價格上漲的原因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世界訂單涌入中國,需求量高,供不應求;美國實施低利率金融政策及全球運輸成本提升,造成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部分產品由于自身產量存在缺口,或受其他行業的市場擠占,供需失衡;9月份以來,部分地區提出限電停產要求,造成光伏企業減產20%-50%;甚至部分貿易商采取圍貨、惜售、炒價等行為。
任育之表示,今年以來光伏產業鏈價格波動嚴重,影響了光伏行業的平穩發展。對此,他建議,共同維護光伏產業鏈的平穩發展,堅持科學創新,持續推進光伏行業技術進步成本下降,堅持模式創新,積極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然而,即使近段時間下游裝機“遇冷”,上游硅片價格下滑,光伏產業鏈的成本仍處于高位,因此,2022年的各季度硅料供給和價格
走勢將成為影響下游光伏裝機的重要因素。
“2022年上半年部分產業鏈供需仍處于緊張狀態。”這幾乎成為業內共識。
據智匯光伏統計,隨著硅料產能的逐漸釋放,到2022年底,通威將成為最大的硅料生產企業,全球總產能預期129萬噸,按照93%的致密料產率、2.9g/W的硅耗計算,預期支撐440GW的組件。但由于硅料產能在2022年下半年才釋放,考慮到產能爬坡,全年產量預期為270GW。
集邦咨詢綠能產業分析師鄒炎慧表示,2022年硅片、電池片、組件環節的年化產能要遠大于上游硅料端的產能,即下游的實際產出將受限于硅料的實現產量,“按照目前下游的擴產規劃建設進度,由于硅料的擴產周期較長,短時間內難以滿足下游的裝機需求,季度性的供需錯配仍將持續”。
據鄒炎慧介紹,2021年,國內硅片產能擴張不斷加速,預計2022年硅片的供需格局將迎來反轉,硅片環節的競爭會日益加劇,頭部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將不斷下降,或降至80%以下,企業利潤也將快速下滑。
在硅片尺寸方面,她預計,2022年大尺寸硅片的市場占有率將突破70%,相比2021年提升25.7個百分點,其中,M6及以上尺寸的硅片需求將逐步萎縮,市場占有率或將降至不足30%。“此外,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硅片制造廠商為了降低成本,推動硅片厚度從170微米進一步減薄至165微米,硅片薄片化的進程在不斷加速。”鄒炎慧說道。
不過,王勃華稱,光伏行業內對2022年的裝機普遍持樂觀態度。“2022年光伏裝機很可能超過75GW,我們的儲備規模是非常雄厚的,我們統計的14個省份公布的保障性規模就接近90GW,再加上大基地項目,目前公開的已經超過60GW。”
今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提升風電,光伏發電規模……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任育之表示,近期,國家能源局開展了多項工作。包括推進光伏基地化開發,積極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第一批項目裝機規模約1億千瓦;推進光伏分布式化開發,組織開展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
試點工作,目前全國有676個縣納入了
試點范圍;通過千家萬戶沐光計劃、光伏+綜合利用計劃等,持續拓展開發應用場景,推動光伏發電與建筑、農業、交通、通信等領域融合發展。
據智匯光伏統計,在整縣推進方面,全國有676個縣進入示范縣,占全國縣級單位的四分之一,總規模預期達到150GW+,要求2023年底建成。2022年,隨著投資模式和投資主體的轉變下,戶用光伏規模預計進一步提高,可能實現30GW-35GW的裝機量。
風電裝機連續12年全球第一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開啟,風電也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期。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1-11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3.2億千瓦,同比增長9.0%。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0億千瓦,同比增長29%;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2.9億千瓦,同比增長24.1%。光伏新增裝機3483萬千瓦,風電新增裝機2470萬千瓦。
截至目前,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015萬千瓦,突破3億千瓦大關,是2020年底歐盟風電總裝機的1.4倍、美國的2.6倍,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目前,風電占全國電源總裝機比例約13%。
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在2015年首次突破1億千瓦;2019年突破2億千瓦,用時4年;此次突破3億千瓦,用時僅2年。
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預測,按照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2025年我國風電裝機有望達到5億千瓦,2030年達到8億千瓦,2050年達到22億千瓦,2060年將突破25億千瓦。
同時,我國建立起一條涵蓋風電開發建設、設備制造、技術研發、檢測認證、配套服務的成熟產業鏈,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風電設備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出口至30多個國家,風電機組的產量占全球的2/3以上,發電機、輪轂、機架、葉片、齒輪箱、軸承等的產量占全球的60%~70%。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撰文表示,風能發展的挑戰與機遇并存,當前是要解決阻礙發展的主要問題。
首先,拓展應用場景,讓更多主體受益。接下來,風電產業要持續提升發展質量,必須進一步擴大“朋友圈”,與地方政府、工業園區、高耗能產業、金融機構等各行各業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成為它們實現碳中和的“伙伴”。
其次,加快開展技術創新,不斷提高風電的經濟性。當前,產業鏈上仍有短板亟待補齊,需要業界基于關鍵與共性技術進行攻關,包括風電機組大型化、定制化和智能化開發,大功率齒輪箱和百米級葉片等部件技術的持續突破,以漂浮式為代表的海上風電前沿技術研發,高性能替代材料的研發與應用,陸上和海上工程裝備的專業化研發,多能互補等綜合應用技術創新。
可以預見的是,我國風電行業將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包括與其他能源的綜合利用、協同利用,但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風電消費需求也將對服務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全行業的制造體系、服務體系也會隨著消費量的拓展而更趨完善。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