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中國生產生活方式
綠色轉型將取得顯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將持續減少;到2035年,中國
碳排放達到峰值后將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描繪的中國未來發展愿景中,關于生態保護和
綠色發展的目標設定成為一大亮點。聯系中國最高領導人不久前在聯大
會議期間宣布力爭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等重大目標,國際社會不難看出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國際社會最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過去五年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和投入程度前所未有。“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潔”,這不僅是每個中國人的親身感受,也是在華工作和生活的外國人士的切身體會。官方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3%;80多個城市開展低碳
試點建設;
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6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女士日前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專訪時指出,在“十三五”規劃的25項發展指標中,資源環境指標達10項,占到40%的比重,凸顯了中國政府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
當前,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已成為中國執政黨領導國家建設的核心理念之一。從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透露的信息來看,中國將在總結過往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綠色發展將在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當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而細讀一系列生產生活領域綠色發展目標的設定,不難發現,中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有著短期與中長期有機銜接的特點。從未來五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到2035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這些綠色發展目標既體現出中國執政黨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展現了中國履行發展中大國義務的責任擔當。
作為中國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是發展質量的提升。比如,過去五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等
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不斷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這次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推進能源革命,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并再度強調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無疑會推動生態環保產業孕育出新的投資機遇,不斷產生拉動中國經濟的新動能。據相關機構估算,中國綠色經濟產值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2萬億元,約占GDP的8%;到2035年,有望達到GDP的10%以上。不少經濟學家預測,下一步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靠綠色經濟增長。
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在堅持綠色發展之路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不斷貢獻中國智慧、理念和方案。過去五年,中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推動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提前完成對外承諾的2020年碳排放目標;率先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成為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在不久前召開的聯大系列會議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表示將為實施《巴黎協定》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這一鄭重承諾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賞。曾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任職的能源政策研究員馬克·萊文認為,中國設定碳中和目標,可能會鼓勵其他國家采取比以往更積極的行動。俄羅斯自然資源和生態部顧問葉夫根尼·瑟羅耶奇科夫斯基指出,中國在加強本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為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作出重要貢獻。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次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態發展目標和愿景,不僅將推進中國高質量發展,也將進一步助力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更是著眼于人類永續發展做出的歷史抉擇。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中國,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