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
“真正的‘綠氫’,一定要通過可再生能源獲得。用風、光、核產生的電能,把水電解變成氫的過程只排放氫氣,不產生二氧化碳。因此從碳減排角度出發,不建議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制氫。”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進一步稱。
但同時,包信和表示,煤制氫是目前制備氫氣的重要途徑,技術相對成熟、成本相對較低,現階段不可能不用。“全世界一年使用氫氣5000億立方米左右,96%來自化石能源,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煤轉化。未來隨著
清潔能源成本降低,電解水逐漸有了優勢,才具備與化石能源制氫的可比性。”
既然如此,能不能用好煤制氫?符冠云認為,在能源轉型要求下,氫源選擇有四個主要依據,即適用性、經濟性、環境效益及能源效率——依據資源稟賦,供應與需求的數量、質量相互匹配;成本有效性是可否普及的最主要因素;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減排;盡可能提高能源投入產出效率。
“由此判斷,煤制氣是當前最可靠的氫能供應方式。近中期立足存量,可滿足大規模工業氫氣需求;中長期來看,重點是按照‘煤制氫+CCS’路線,通過技術研發進一步降成本、提效率。”符冠云稱。
另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30年左右,煤制氫配合CCS技術、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將成為供應主體。到2050年左右,我國將從以化石能源為主轉向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多元結構。屆時,可再生能源制氫成為主力,“煤制氫+CCS技術”、生物制氫等技術將共同作為有效補充。
“當下,在用氫需求沒有上來之前,煤炭企業應保持審慎態度,做好氫能供應和需求的研判對接,不宜大規模發展。”王樹東提醒,由于電解水制氫等方式不產生碳排放,不會因碳約束而增加成本。做好CCS等低碳技術儲備,降低減排成本及能效損失,對于提升煤制氫的競爭力更顯關鍵。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