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市場監管總局等18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
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節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廣
綠色低碳建材,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方案》明確了7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強規劃統籌銜接,強化頂層設計引領;二是加快工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降低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填埋量;三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四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五是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六是強化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有效防控危險廢物環境風險;七是加強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建設,提升系統保障能力。
在建設目標方面,《方案》要求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到2025年,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穩步下降,綜合利用水平和比例大幅提升,區域處置設施缺口基本補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明顯,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方案》要求落實建設單位建筑垃圾減量化的主體責任,將建筑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納入工程概算。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采用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等措施減少建筑垃圾產生、排放。以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建項目為重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有序提高
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積極推廣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推行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推行全裝修交付,減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產生。制定完善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統計、處置和再生利用等相關標準。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蔣建國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舉措,也是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內在要求。
“‘無廢城市’并不是指沒有廢物的城市,也并非杜絕垃圾的產生,而是從城市管理的角度,有效利用固體廢物、降低固體廢物產生、解決歷史堆存固體廢物,保證良性循環。”蔣建國認為,“無廢城市”建設將再次拓展固體廢物處理的市場空間,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當前我國的固體廢物處理領域仍處于一種無序、無組織的混亂狀態,缺乏整體規劃和管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率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而實際上,固體廢物處理市場背后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垃圾山”里也可以藏著金山銀山。據估計,到2030年,中國固體廢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將達到7萬億-8萬億元,帶動4000萬-5000萬個就業崗位,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新動能。(記者孫蔚)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