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碳足跡核算體系未來需闖哪些關?
《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發布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優先聚焦電力、鋼鐵等重點產品制定發布核算規則標準。
碳足跡因子是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而對于開展電力碳足跡核算工作來說,電力碳足跡因子的發布只是良好開端,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首先,蘇治建議應強化政策協同,促進碳核算與綠電交易、
碳金融等政策之間的銜接與配合。
其次,基于市場激勵與減碳實效脫節,綠電消納、調峰等間接減排貢獻未被量化,蘇治建議將綠電消納量折算為碳資產。去年,南方電網公司發布了碳排放管控智能服務平臺“智慧碳腦”,創新運用物理系統精細建模和人工智能決策支持等技術,基于電碳耦合實現精準看碳、高效核碳、可信算碳、靈活管碳;還創新研發了多市場聯合仿真模型,實現了電力市場、
碳市場和綠證市場聯合運行仿真,幫助政策制定者進行政策預演。
鑒于國際互認尚未破局,關鈜玲表示,需加快對接國際標準,避免企業被迫披露敏感數據。
“當前因子多基于歷史數據,如南方電網非化石能源占比已提升5.4%,但因子仍用舊基準值。”在談到電力碳足跡因子動態更新機制滯后時,中科中碳
新能源技術院副院長葛敏表示。
針對備受關注的如何提高數據質量管控水平,蘇治認為,應該從“硬技術+嚴監管+動態迭代”3方面著手。
在技術賦能方面,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發電、輸配、用電數據全流程可追溯。例如,國網浙江公司通過區塊鏈記錄新能源發電量,確保綠電溯源不可篡改,從而支撐出口企業應對國際碳壁壘。
在開展全鏈條數據穿透式管理方面,應推動燃氣成分等關鍵參數在線監測全覆蓋,并實時上傳數據庫,確保綠電溯源不可篡改。例如,國家能源集團內蒙古上海廟發電有限公司安裝燃煤熱值監測設備,數據直連省級平臺,碳排放核算誤差率從±15%降至±5%。
此外,還可以通過動態校準與獎懲并重,建立月度或季度更新的電力碳足跡因子庫,并將數據質量與企業
碳配額、綠電交易資格掛鉤。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