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管理的實踐與展望
2024年6月4日,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提出加快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到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到2030年形成更加完善且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碳足跡管理體系。目前,我國在碳足跡政策制定和體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一些關鍵性進展。
一是建立了工業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標準,為工業企業參與碳足跡管理奠定了基礎。國家標準《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GB/T 32150-2015)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實施,為工業企業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提供了技術指導和通則要求。對于重點行業,如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國家各部門也發布了相應的試行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以提供更詳細和更有針對性的核算方法。
二是探索了個人消費者碳足跡管理機制,考察個人消費者納入碳市場框架的可行性。許多地方政府積極嘗試各種創新性政策,探索了個人消費者領域的碳足跡管理。例如廣東省和浙江省建立碳普惠機制,核定居民的低碳行為,并將綠色行為轉化為可累積的碳積分或省級碳普惠核證減碳量。
三是形成了多方參與的市場格局,多個地區和行業啟動產品碳足跡認證
試點。例如,上海率先在鋼鐵等重點行業推動“產品碳足跡認證”
試點,并配套發布了包括鋼鐵和
新能源產品等重點出口產品以及日常消費品在內的首批產品類別規則采信清單,促成了多方參與的碳足跡工作格局。
四是確立了碳足跡管理的數據基礎,建成了國內首個開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此前,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已形成封閉的商業環境,實現產品碳足跡規則國際互信需要我國推出更加科學開放的數據庫以打開局面。2023年11月27日,我國首個開放透明生命周期評價數據庫——“天工數據庫”正式發布,邁出了推動碳足跡規則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