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生態環境部5月新聞發布會的“預告”后,備受關注的
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
6月5日,生態環境部、發改委、工信部等15部門發布《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斗桨浮诽岢?,到 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制定發布與國際接軌的國家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制定出臺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制定出臺 200 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列出了19個優先聚焦的重點產品的種類,分別為電力、煤炭、天然氣、燃油、鋼鐵、電解鋁、水泥、化肥、氫、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電石、甲醇、鋰電池、
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電子電器。這些重點產品將按照團體標準先行先試、逐步轉化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的原則,研制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
同時,《方案》還提出建立完善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依托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優先聚焦基礎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發布產品碳足跡因子,建立國家產品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研究制定產品碳標識認證管理辦法, 明確適用范圍、標識式樣、認證流程、管理要求等;建立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制度,鼓勵企業參照相關標準和要求開展自身和供應鏈碳足跡評價,推動企業挖掘減碳潛力、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產品低碳競爭力;探索建立碳足跡信息披露制度,分階段、分步驟鼓勵企業以環境氣候信息披露、可持續信息披露或自愿性評價認證等方式發布產品碳足跡核算結果與報告。
此外,《方案》明確選取重點外貿行業開展產品碳足跡
試點,鼓勵重點行業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數字化管理系統,自愿報送產品碳足跡因子。鼓勵國資央企加強供應鏈碳足跡管理, 率先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認證和推廣工作。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此前的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透露,未來將建立常態化發布機制,及時更新和定期發布電力二氧化
碳排放因子,還將加快研究發布電力、煤炭、燃油等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和碳足跡因子。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