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數據庫 打造完整的碳足跡管理生態體系
“當務之急是要打造一個完整的碳足跡管理生態體系。”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對標國際高標準碳足跡管理體系規則,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個方面發力。供給端方面,要利用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構建碳足跡數據庫。鼓勵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研究和推進規范標準的制定,注重碳核算人才建設培養。需求端方面,政府、國有企業特別是產業鏈供應鏈上的龍頭企業應起到好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上下游供應鏈體系建設,協同減碳。與此同時,提升個人低碳意識,通過碳普惠的方式,鼓勵消費者購買使用碳足跡較低的產品。
李志青強調,金融有必要更加靠前,在推進“雙碳”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可以較好打通國內外資本市場。
“產品碳足跡核算基礎通用國家標準的出臺將是后續標準體系建立完善的重要基石。”劉慧心表示,目前我國建設碳足跡管理體系的首要重點仍是標準的構建,由于產品碳足跡核算涉及的產品種類繁多,通用標準的出臺能為企業和組織提供可操作的指南,明確核算邊界、核算方法等基本性要求,進而為各行業的碳足跡核算以及具體實踐形成規范。
“碳足跡核算的另一大基石是廣泛涉及各行業各類產品的碳足跡背景數據庫。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公開數據庫發布,但尚未得到國內外市場的廣泛認可。”劉慧心說,此次上海提出將依托全市“雙碳”數智平臺建設重點行業和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庫,鼓勵各類主體上傳符合要求的產品碳排放因子以及相關數據資源,預計能進一步為我國碳足跡核算提供重要的數據補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