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以產品生命周期
碳足跡(簡稱“
碳足跡”)評價結果為手段的貿易壁壘一旦形成,我國光伏、動力電池、
新能源汽車等出口均會受到嚴重影響。
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山東省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完成6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初步建立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排放因子數據集及核算模型、碳足跡公共服務
平臺,推動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
綠色低碳轉型,初步實現碳足跡標識國內國際互認。“該《方案》是繼大灣區碳足跡評價和
碳標簽建設方案后,國內推出的首個省級碳足跡評價方案。這意味著國內碳足跡評價工作更進一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周勇表示。
碳足跡是指產品資源開采、生產、使用、廢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只包括部分生產過程排放的核算方法相比,碳足跡核算包含產品上下游全過程排放,有利于實現全生命周期降碳。
“國內碳足跡評價體系建設已迫在眉睫。”四川大學
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教授王洪濤表示,隨著歐盟電池法規等要求產品提供碳足跡的相關舉措落地,跨國公司要求供應鏈企業提供碳足跡證明的現象日益普遍,若國內碳足跡評價體系建設仍不發力,我國產品出口將受到極大掣肘。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