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
碳市場,其根本目的更在于推動減排,將其作為推行資源有償使用的重要制度創新和主要抓手。省發改委10日介紹,經過多年的努力,廣東
碳市場已建立起系統完備、特色鮮明、公開透明、運行有效的碳市場體系。與此同時,企業通過碳市場降低排放成本內在動力得到激發。
“首批納入
碳排放管理的四大行業企業,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應對的轉變非常明顯,大多數企業已專門成立
碳資產管理部門,對
碳排放實施精細化管理,隨著工作的深入,企業使用
碳交易工具達到的減排效果和經濟效益也非常明顯。”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透露。
省發改委透露,廣東省碳交易
試點啟動以來,減排效果顯著,2014、2015年連續兩年實現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降,70%以上的企業實現了碳強度下降,水泥熟料、粗鋼、原油加工、機組發電的單位產品碳排放分別下降4.9%、8%、7.2%和2.4%,為全省“十二五”碳強度目標的超額完成和產業轉型升級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為實現“十三五”廣東碳強度下降20.5%的新的更高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各相關方的碳交易意識和能力大大增強。不再是
履約期前集中交易,如2015年度
履約期的第一個交易季度交易量同比增長3647%。企業還主動尋找多種履約工具來源,39家控排企業使用了420萬噸
CCER用于履約。碳數據監測和統計也得到加強,不少企業增加了節能減碳措施。超過80%的控排企業實施了節能減碳技術改造項目。
在制度建設方面,曾雪蘭介紹,目前,廣東建立了涵蓋政策法規、組織管理、信息系統、配額管理、MRV、交易金融等較完善的碳交易體系和工作機制。包括碳排放核查、金融交易、碳資產管理、低碳技術咨詢等服務產業的碳交易產業鏈得到培育。
參加此次培訓的東莞玖龍紙業有限公司代表對記者說,玖龍紙業已在企業內部設立了節能體系,此前也已開展了全國和廣東省的碳排放歷史信息數據核查工作。接下來還將聯合企業財務等部門搭建專業的碳資產管理架構,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謝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