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走
綠色發展之路。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
綠色轉型。
關于“雙碳”目標,歐美同學會研究院
專家、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碳中和戰略中心副主任譚顯春表示:“碳達峰碳中和本質上是一場發展范式的革命、是一場‘綠色工業革命’,短期內可能帶來陣痛,但長期將推動中國經濟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躍遷。其成功實施不僅關乎氣候責任,更是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搶占全球新經濟制高點的戰略選擇。”
“問題解決者”
2006年,譚顯春從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后入職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始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深耕,從事科學研究、政策咨詢、學術橋梁和教書育人的工作。
2015年至2016年,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做高級訪問學者期間,譚顯春見證和觀摩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系列內容的推進和落實過程,參與國際研究機構的系列前沿研討,切身感受到全球氣候治理的復雜性,“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國際合作才能攜手共贏。”也是在哈佛訪學期間,譚顯春在肯尼迪政府學院官網發表了兩篇文章,一篇是《中美氣候變化政策對比》,一篇是《中國低碳城市
試點行動及其效果》,分別闡釋了中國政府在國家層面的政策和地方層面的落實行動,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政府進行綠色轉型的決心和面臨的挑戰。這段訪學經歷讓譚顯春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研究理念——既要站在全球視野把握大趨勢,又要扎根中國實際尋找解決方案。
從業近二十年,譚顯春將自己的職業生涯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全球氣候治理、“雙碳”戰略、跨界協同,始終圍繞全球氣候目標、我國“雙碳”目標等宏觀層面的戰略目標,構建
碳排放雙控制度、氣候投融資體系、低碳技術評估、適應領域的氣候風險應對和適應策略的系統解決方案。
譚顯春帶領團隊圍繞“雙碳”目標的階段性特征,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框架進行了整體性描繪和研究,為實現“雙碳”目標獻計獻策。以氣候投融資領域的研究為例,多年以來,他們在構建氣候投融資統計報告標準體系、氣候投融資試點方案及其成效評估等方面提出諸多政策建議,直接推動了相關政策的出臺。
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主要作者、IPCC第七次評估報告范圍界定
會議的主要作者,譚顯春說,IPCC報告是全球氣候行動的“科學指南”,能代表中國科學家發聲,既是責任也是榮耀。
無論是做研究、帶團隊,還是參與國際評估,譚顯春始終把自己定位為“問題解決者”。目前,她將主要精力放在構建碳中和系統解決方案上。她說,“實現‘雙碳’目標像下一盤多維棋局,需要統籌宏觀戰略、政策設計、資金安排、技術突破、市場機制和國際合作等多個層面,期待通過我們的研究,能為國家走好這場綠色長征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
中國的綠色轉型
“東方速度”與“1+N”體系
當全球氣候治理的時鐘滴答作響,中國正以令人矚目的“東方速度”書寫著綠色轉型的新篇章。在過去幾年里,我國構建了以“1+N”政策體系為引領,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雙碳”政策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譚顯春說,相較于歐美國家40—70年的轉型周期,我國要在30年內完成碳達峰到碳中和的世紀跨越,呈現出兩大顯著特征:一是時間窗口緊迫,二是轉型強度空前。在碳達峰階段,主要目標是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盲目發展,防止碳排放高位達峰。在碳中和階段,我們應通過嚴格實施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通過市場機制、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零碳負碳技術等多方面舉措,推動碳排放逐步下降。在這種階段性特征和目標下,我國社會發展模式將從資源依賴轉向技術驅動,從粗放增長轉向集約發展,從傳統能源體系轉向清潔低碳系統。
譚顯春說,未來5年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階段,我國應圍繞遏制碳排放高位達峰的目標,構建約束性政策體系,實施碳排放強度為主、碳排放總量為輔的雙控制度。一方面要強化產能置換、能效與排放標準等行政手段;另一方面要穩步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綠電綠證交易等市場化
碳減排激勵機制建設。未來35年,“雙碳”工作的重點將從碳達峰轉向碳中和,政策重點也將從規模約束向技術優先轉型。圍繞碳中和技術創新需求,需提前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低碳、零碳和負碳科技創新項目,深化基礎科學研究,支持變革性能源技術突破與應用。
總的來說,“雙碳”目標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系統性變革。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國正處于綠色轉型的關鍵期,正站在戰略機遇期的十字路口。我們既要破解高碳發展路徑依賴,更要把握全球氣候治理規則重構的戰略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全球氣候行動良性互動。
助力綠色轉型
留學人員具備三大優勢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的留學人員組織,歐美同學會通過人才集聚、資源整合、理念傳播三大抓手,有效提升海歸群體在“雙碳”戰略中的貢獻效能。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在歐美同學會第三屆國際智庫
論壇上作主旨演講時指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理性看待“碳排放的‘天花板’”“建立減排的全球責任體系”“氣候災害國際救濟”“碳關稅、碳定價、碳補貼”等基礎性問題,提出建立公平正義的全球減排責任體系,提升了社會各界對生態文明的科學認知。
譚顯春說,中國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進程中,需要大量擁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才。包括從事氣候變化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創新人才、從事碳排放監測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從事戰略規劃監督的專業技術管理型人才等。留學人員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科研和技術創新能力強,理應成為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的生力軍。
在譚顯春看來,留學人員在“雙碳”領域有三個獨特優勢。首先,留學人員創新能力強,在促進主要領域的技術雙向流動以及關鍵技術的攻關方面,可以有效提升綠色轉型核心技術的突破效率;其次,推動治理規則對接,留學人員熟悉國際氣候治理規則體系,既能將國際
碳市場機制、ESG標準等經驗本土化,又能向國際社會精準闡釋中國氣候行動的邏輯,這種雙向溝通能力,在應對國際碳關稅談判、
清潔能源標準互認等實務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再次,當前全球氣候治理已進入規則深化期,留學人員的多元知識體系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成為協調國際氣候合作、提升中國方案影響力的重要紐帶和立體化橋梁。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