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萬億元籌集路徑
實現碳中和目標,資金保障是關鍵支撐。
記者注意到,在第四部分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需要及獲得的支持中直白地指出,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對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的需求均十分迫切。
對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資金需求規模,《報告》也做了評估。記者注意到,2023年12月提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四次國家信息通報》指出,中國2021—2030年減緩行動的年均資金需求規模約2.0萬億元;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進一步強化減緩行動,2021—2060年減緩行動的年均資金需求規模約6.5萬億元;2021—2060年適應氣候變化資金年均需求1.6萬億元。
綜合考慮減緩和適應行動,中國從報告年份(2024年)到2030年的總資金需求規模約為25.2萬億元,年均約3.6萬億元;從2031—2060年的總資金需求規模約為243萬億元,年均約8.1萬億元。
這意味著,在邁向碳中和征程中,中國所需資金規模將超過268萬億元。這一數字有多大?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布,2024年我國GDP首次突破130萬億元,僅僅從數字層面比較看,這一資金需求量268.2萬億元是2024年我國GDP的兩倍。
據悉,這筆巨額資金將精準流向多個關鍵領域,涵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如大規模風電場、光伏電站建設及儲能設施配套;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像工業余熱回收利用、建筑節能改造等項目;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涉及鋼鐵、化工等高耗能行業的低碳工藝研發與設備更新;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包括
綠色建筑推廣、城市軌道交通拓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以
新能源汽車普及、智能交通系統構建為重點等。通過資金的靶向注入,全方位撬動各領域低碳變革。
目前,這一巨額資金的籌集路徑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報告》給出了不同渠道下中國獲得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支持。
一是《公約》下資金機制。報告期內,中國通過《公約》下資金機制共獲得1.4億美元資金支持,其中全球環境基金提供4092萬美元贈款,綠色氣候基金提供1億美元優惠貸款。這些項目中,減緩、交叉領域資金占比分別為87.9%、12.1%,沒有專門針對適應的項目。主要支持了能源、農業、工業等部門行動,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等跨部門行動。
二是多邊開發銀行。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報告期內從多邊開發銀行共獲得913萬美元贈款和20.7億美元優惠貸款,主要支持了農業、交通、水資源與衛生,以及多部門行動。
三是雙邊渠道。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報告期內通過雙邊渠道共獲得123萬美元贈款和4.1億美元優惠貸款,支持了氣候融資、生態保護、近零排放建筑,以及多部門行動。
當然,目前發展中國家獲得資金支持仍面臨一系列挑戰?!秷蟾妗愤@樣寫道,一方面,發達國家向中國提供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支持的意愿較低。發達國家近年來向中國提供的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支持大部分以貸款形式提供,贈款項目多數資金中方不掌握支配權,項目運營和資金撥付由外方機構主導。
另一方面,氣候資金概念進一步泛化,發達國家強調全球氣候投融資,淡化履行氣候資金支持的義務。發達國家多強調全球氣候投融資規模達到上萬億美元,應充分動員全球資本,將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資金支持的國際義務與全球投融資的商業行為相混淆。這種趨勢不利于保障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公約》及其《巴黎協定》下應有的權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