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印發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重點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能源
綠色低碳轉型行動、交通運輸
綠色低碳行動、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等“碳達峰六大行動”,確保如期實現全市碳達峰目標,為實現
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方案》指出,“十四五”期間,全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二氧化
碳排放增量得到有效控制,美麗南通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十五五”期間,全市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減污降碳協同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美麗南通建設不斷深入,如期實現碳達峰目標,為實現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撐。
《方案》提出實施“碳達峰六大行動”,其中,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方面,將加快產業結構綠色轉型,到2030年,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50%和45%以上。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嚴禁違規項目建設、運行。加快推進重點行業提檔升級,提升重點行業企業和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大力實施工業節能降碳,持續推廣先進適用節能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探索打造一批零碳智慧企業、零碳智慧園區。此外,通過完善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深入組織開展節能監察專項行動等,全面提升節能管理水平。 (下轉A2版)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面,提出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到2025年,全市光伏發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到2025年,煤炭消費占比下降到55%左右,煤電裝機占比下降到50%以內,煤電機組供電煤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標。增強天然氣儲備能力,打造沿海千萬噸級LNG接收站基地。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動電力系統向適應大規模高比例
新能源方向演進。
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方面,提出到2025年,沿海主要港口大宗貨物鐵路和水運集疏港比例超過95%,集裝箱多式聯運量年均增長率達到10%,全市內河集裝箱運量比2020年翻一番。加快推進交通工具向電氣化、低碳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到2030年,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下降9.5%左右。深入開展全國綠色出行城市、全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創建行動。到2025年,建成省公交優先示范城市,主城區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
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方面,提出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城鎮居住建筑全面執行75%節能標準,到2025年,新建高品質
綠色建筑面積達到160萬平方米,創建一批節能低碳、智慧宜居的
綠色建筑示范區,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全面執行國家二星級以上的綠色建筑標準。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應用,推進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建筑綜合一體化應用,探索建設“光儲直柔”建筑。
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方面,提出建立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互相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加強風電、光伏和其他新能源、儲能裝備、智能電網技術與裝備、低碳冶金、零碳工業流程再造、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方面技術攻關,圍繞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開展技術攻關,圍繞智能車聯網及信息控制系統等加強技術攻關。支持科研院所和企業創新中心建設一批高水平低碳科技創新
平臺。鼓勵高等學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
碳減排、
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方面,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國土空間規劃、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各級各類規劃。提出大力推動綠色消費,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大力打造美麗南通樣板,加快江海河湖水系生態廊道建設、造林復綠;統籌推進沿江沿海生態景觀帶建設;打造市區濱江片區岸線整治與生態修復示范段。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組織多樣化的綠色
低碳生活行動,營造綠色
低碳生活新風尚。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