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綠色宏觀金融管理體系,改變上市公司披露標準
澎湃新聞:您提出要建構中國特色的零
碳金融市場支持中國的碳中和戰略,這里的“中國特色”指的是什么?目前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您有何建議?
朱民:我們估計到2050年,為了碳中和的投融資將規模巨大,但融資風險很高。例如十年前沒人想到光電和風電會做得如此之好。光電和風電前景很好,但科技變化很大,如果未來核聚變商業化了,又是重新洗牌。需要新的零碳金融應對這些科技變化產生的金融高風險高波動。碳中和會引起資產價格的重估。很多研究表明,棕色資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高碳資產,這些資產都會貶值25%以上。由此引發公司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股票的估值都會發生變化。中國現在有382萬億人民幣的金融資產。這些金融資產都會隨著資產的含碳量的估值變化而變化。四大國有銀行中,對于棕色企業貸款占了整個公司貸款的50%。這些都會發生變化。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上已經提出了很多概念,金融要做零碳金融,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全球一個共同的挑戰。
中國在這方面還是走在前面的,我們的綠色貸款,現在有20萬億人民幣,全球第一;我們發行的
綠色債券也有1.5萬多億,全球第二。過去的十多年,我們在綠色政策框架等方面也建立了很多體系,制定綠色產品的標準等,其實也是一直在往前走。但是從實現碳中和角度來說,差距還是挺大的。我們的
綠色債券只占債券總額的1.4%,還遠遠不夠。我們現在的綠色融資里,90%是銀行貸款,7%是債券,3%是股權,這個結構遠遠不符合為零碳、為碳中和融資的需求,因為碳中和是高風險的,所以也需要更多債券,股權,較少貸款,所以挑戰還是很大的。金融是全球的,資本全球流動,今天世界各國都在爭做世界的零碳金融市場,爭做世界的零碳金融標準,標準制定權的爭奪很激烈。我們也要利用機會,在零碳金融方面走出我們自己的路。
我認為中國要抓住碳中和的機遇,運用制度優勢,構建先進的零碳金融體系。第一,要構建綠色的宏觀金融管理體系。第二,財政和金融更緊密地結合,發揮財政的指導作用和金融協調一致支持碳中和。第三,央行的貨幣政策要有碳中和的結構性因素。第四,風險管理提前從傳統的“巴塞爾協議III”(由國際清算銀行制定,同時得到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即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參與制定并同意實施的全球金融監管標準),走向“巴塞爾協議-ESG”,走向可持續的風險管理?,F在銀行已經開始重新做八大高碳產業的新風險模式,對煤,鋼,化工等產業進行新設計的壓力測試。第五,改變披露標準,按零碳標準披露融資、資產。今后全世界的金融公司、上市公司都要按照新的零碳金融標準披露,所有的資產估值就全部變了,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流,負債,收益就完全不一樣。我們要做中國自己的披露標準。第六,形成金融市場的生態體系特別重要,要創新能夠滿足碳中和的長期金融產品。我們也提議把上海建成我國、也是世界上的綠色債券金融中心,這會是很有意思的嘗試。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