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全球碳循環數據表明,人為排放二氧化碳中的約54%被陸地和海洋的自然過程所吸收,假定未來幾十年全球碳循環方式基本不變,尤其是海洋吸收約23%的比例不變,則各國排放的約46%那部分應該是“中和對象”。但事實上陸地吸收的約31%大部分來自生態過程,小部分來自其他過程,二者之間的比例目前尚未研究清楚。根據相關研究,2010~2020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的固碳量為10億~15億噸二氧化碳,最有可能的估計范圍為每年11億~13億噸二氧化碳,一些
專家根據這套數據并采用多種模型綜合分析后,預測2060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為10.72億噸二氧化碳,如果增強生態系統管理,還可新增固碳量2.46億噸二氧化碳,即2060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總量為13.18億噸二氧化碳。根據以上分析,如果我國2060年時排放25億~30億噸二氧化碳,則海洋可吸收5.75億~6.9億噸,生態建設吸收13億噸,陸地總吸收的31%中,生態系統吸收以外的其他過程如果占一定比例,吸收2億噸左右,那么吸收總量將在22億噸左右;在此基礎上,如果發展5億噸規模的
CCUS技術固碳,則大致能達到
碳中和。
如果我們將2060年“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設定為25億~ 30億噸,則需要在目前100億噸的基礎上減排 70%~ 75%,挑戰性非常大。這就需要制定分階段減排規劃,理論上講,我國可考慮“四階段”的減排路徑,從現在起用4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碳中和目標。
第一個階段為“控碳階段”,爭取到2030年把二氧化
碳排放總量控制在100億噸之內、即“十四五”期間可以增一點,“十五五”期間達峰后再減回來在這第一個十年中,交通部門爭取大幅度增加電動汽車和氫能運輸占比,建筑部門的低碳化改造爭取完成半數左右,工業部門利用煤+氫+電取代煤炭的工藝過程大部分完成研發和示范。這十年間電力需求的增長應盡量少用火電滿足,而應以風電、光電為主,內陸核電完成應用示范,制氫和用氫的體系完成示范并有所推廣。
第二個階段為“減碳階段”,爭取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85億噸之內。在這個階段,爭取基本完成交通部門和建筑部門的低碳化改造,工業部門全面推廣用煤/石油/天然氣+氫+電取代煤炭的工藝過程,并在技術成熟領域推廣無碳新工藝。這十年火電裝機總量爭取淘汰15%落后產能,用風、光資源制氫和用氫的體系完備及大幅度擴大產能。
第三個階段為“低碳階段”,爭取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60億噸之內。在此階段,建筑部門和交通部門達到近無碳化,工業部門的低碳化改造基本完成。這十年火電裝機總量再削減25%,風、光發電及制氫作為能源主力,經濟適用的儲能技術基本成熟。據估計,我國對核廢料的再生資源化利用技術在這個階段將基本成熟,核電上網電價將有所下降,故用核電代替火電作為穩定電源的條件將基本具備。
第四個階段為“中和階段”,力爭到206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25億~30億噸。在此階段,智能化、低碳化的電力供應系統得以建立,火電裝機量只占目前總量的30%左右,并且一部分火電用天然氣替代煤炭,火電排放二氧化碳力爭控制在每年10億噸,火電只作為應急電力和一部分地區的“基礎負荷”,電力供應主力為水、光、風、核。除交通和建筑部門外,工業部門也全面實現低碳化。尚有15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主要分配給水泥生產、化工、某些原材料生產和工業過程,以及邊遠地區的生活用能等“不得不排放”領域。其余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空間機動分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