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的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袁亮長期與能源尤其是煤炭打交道。在20世紀90年代,他開創性提出了煤與瓦斯共采理論,攻克瓦斯全濃度利用世界性難題;如今,他與“雙碳”同行,從供應端、消費端、固碳端對能源的減排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思考。
今年,袁亮帶來的與能源相關的提案有6個,其中包括對加大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科技支持、開發廢棄礦山
綠色資源支撐“雙碳”目標、促進煤炭大型礦區產能接續發展與安全生產等領域的建議。
中能傳媒:您認為煤炭行業應如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袁亮:我認為當前煤炭行業在推進“雙碳”工作中已經有了較好積累和準備,未來要在“雙碳”目標牽引下走好“三條路”。
一是走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之路。緊扣煤炭生產端、消費端、固碳端降碳及高效利用,加強富氧燃燒+循環流化床發電、靈活性超臨界發電機組、低品位熱能利用等燃煤發電技術,新型煤氣化與轉化等煤化工技術,及煙氣
碳捕集、二氧化碳轉化利用、礦井碳封存等
CCUS技術。
二是走好煤炭與
新能源耦合發展之路。發揮火電廉價、靈活、強大的調峰作用,提升煤電機組靈活性,推進煤電與風、光、水、氫等能源的多能互補,協同增效,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消納。建設分布式現代化智能電網,迭代升級儲能技術,依托能源工業互聯網大數據
平臺,建設“源—網—荷—儲”一體的
新能源體系。
三是走好煤炭行業綠色礦山建設之路。針對開采損傷—生態修復—保育管護全周期,開展煤礦區
碳匯體系以及計量方法研究,提升
碳匯和損失防控能力。開展礦區低碳綜合整治關鍵技術以及基于煤基固廢耦合多源固廢的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產品研發,研發高潛水位煤礦生態開發
碳減排與固定協同增效關鍵技術。
中能傳媒:在煤炭開采方面,未來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高新技術?
袁亮:當前,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深度不斷增加,瓦斯、沖擊地壓、水害等災害風險加劇,要從透明地質條件構建、煤巖識別等關鍵環節發力,加強“四個突出、一個協同”,即透明地質條件構建要突出基礎研究,煤巖識別要突出技術裝備研發,慣性導航要突出數字賦能,災害防控要突出一體化推進,全面加強產業鏈各環節災害防控協同。要加強透明礦山、智能感知、煤巖識別、慣性導航、智能采掘等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攻關,從源頭上實現少人、無人開采,為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根本保障。
中能傳媒:建設綠色礦山,您認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袁亮:要加強規劃引領,建設集約礦山?;谌芷诶砟睿纸y籌規劃礦山開采至關閉全線發展路徑。在生產過程中,基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最大程度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深度挖掘固廢的價值潛力,綜合分析煤電化產業鏈接和煤基固廢綠色循環利用技術,形成從固廢產出—分類分質利用—經濟評價的多產業鏈接模式。
要加強環境治理,建設生態礦山。在開展礦區功能分區綠化、美化,整體環境整潔有序,對原料開采、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管理規范的基礎上,礦區環境建設還包括對井下空氣質量凈化等一系列關乎安全生產和礦工職業健康的礦井環境全面“綠色化”,實現煤礦作業環境綠色革命,保障煤礦從業人員職業生命全周期職業安全健康。
要加強
節能減排,建設低碳礦山。堅持統籌謀劃,科學部署,建立碳減排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修訂完善礦井碳減排相關制度,建立生產全過程能耗核算體系,采取
節能減排措施,控制并減少生產能耗、物耗和水耗,推動生產領域的綠色生產和清潔生產,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不斷探索綠色智能開采、低碳清潔利用新模式,為礦井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要加強科技創新,建設智能礦山。以5G+遠程操控和無人化系統、大數據、智能化決策系統的建立,實現礦山設備遠程操控、礦車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智慧決策等是未來礦山重要發展方向。
要加強人才引育,建設活力礦山。煤炭企業和高校要雙向互動互融,推進高??蒲腥藛T到企業掛職,煤炭企業要積極參與行業高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制定人才引進、交流政策。探索開展采選用+智能綠色全產業鏈學科專業特色班,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為煤礦安全、綠色、智能生產提供基礎保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