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吸存中的“三擦邊球”
農業稻麥棉,林業喬木樹,五千年如是。
這里提的思路是,在既不能種莊稼又不能長喬木的邊際性土地上種植抗逆性強,生命力旺盛的能源灌草,此一板打出了3個擦邊球。
一民營企業在河北康保縣沙地上種植了約5萬hm2灌木檸條,既防風固沙,又用每3~4年平茬下來的枝條發電。
該電廠替代了10萬t標煤,輸出了2.5億kW·h綠色電力,年減排二氧化碳17萬t,還為千余農民就業,千余農戶脫貧作了貢獻。
又一民營企業在內蒙古毛烏素沙地種植約4萬hm2灌木沙柳,防風固沙與平茬枝條發電并舉,年發電2.1億kW·h,還將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養殖螺旋藻,叫“三碳經濟”。
經聯合國認證,該項目每年減排碳25.6萬t,移存二氧化碳15萬t,加上沙柳地下部的固碳量,每年可實現50~60萬t二氧化碳的吸存與減排,并為社會提供800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收入1.2萬元。該項目獲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12年度頒發的“20年防沙治沙特別貢獻獎”。
有資料稱,新疆克拉瑪依地區的灌木紫穗槐和檸條的年公頃生物量產出分別為16.162 t和10.541 t;年固碳量分別為7.866 t和5.185 t。
另有一種能在黃土高原和東北地區能安全越冬的芒草,年公頃生物量產出30 t,此二地有約1億公頃邊際性土地可種此芒草,其生物量產出與固碳量之大可想而知。
中國有多少不能種農作物和樹木,但可種能源灌草的邊際性土地?
根據國土資源部2015年更新的資料,基于全國1 km柵格25個地類的土地利用數據,綜合考慮了人口、交通和生態保護等因素,選出了灌木林、疏林地、低覆蓋度草地、沙地、鹽堿地等11類,面積1.44億hm2,比現有耕地面積還大。每年可生產生物質14.4億t,能源潛力為7.2億t標煤。
據此繪制了自然條件下全國可能源用邊際性土地的能源潛力分布圖。
綠地、生物量產出,以及8.2 t標煤的綠色替代能源全部都是新增。
邊際性土地實現能源灌草種植后,祖國大地將出現一道新的風景線,億萬公頃荒地禿嶺將被灌林草叢所染,生態環境改觀,綠色油田片片,美麗的座座“金山銀山”。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