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十四屆一次
會議期間,各界委員和參加市政協的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人民團體,聚焦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緊扣時代脈搏,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積極通過提案為本市各項事業發展建言獻策,凝聚各界發展共識。經審查立案的1092件提案涵蓋了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與黨委政府同頻共振,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
為進一步擴大政協提案工作的社會知情度和參與度,推動提案質量和辦理質量進一步提升,我們開設【提案摘編】欄目,陸續編發部分提案內容,敬請關注。
致公黨北京市委員會
問題
北京市在“十三五”期間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
碳減排,取得了明顯進展。但面對“雙碳”戰略目標和新時期
碳減排工作,在碳達峰判斷、政策落地、
新能源利用、交通運輸結構優化、供熱能源結構及利用效率、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公眾減排潛力挖掘、生態
碳匯穩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分析及建議
一是加快“雙碳”優化布局和建立評估考核機制。(1)建立規范統一碳核算標準體系,明確區域、行業、企業、社區等不同層次的碳核算邊界、碳核算方法、碳核算流程等,科學準確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變化,對北京市是否實現碳達峰做出準確判斷。(2)加快推進《北京市碳中和行動綱要》制定和頒布實施,制訂和發布配套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確保政策落實落細和產生實效。(3)以碳中和目標統籌能耗雙控考核、環境質量考核、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考核,以碳強度控制為主,將總體目標按照時序進度進行詳細分解,定期評估考核并公開結果,對不達標的部門和企業實施限批限建。
二是推進交通運輸和供熱等重點領域全過程減排和運行效率提升。(1)采取“去存量控增量”方式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對于新增量設置鐵路運輸比例的最低限值。(2)對于中心城區交通系統,統籌規劃小汽車、地面公交、地鐵、自行車、步行等多種出行方式,切實構建舒適便捷的“步行+公交”出行方式。(3)大力提升供熱領域的智能水平,推進熱量直接計量方式在新建小區全面實施、既有建筑則分批分類逐步實施,將供熱信息化水平納入智慧城市建設和用好“北京市智能供熱管理
平臺”,對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由投資補貼轉變為運行補貼,對低能耗建筑開發商和購買者給予財稅優惠政策。
三是完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利用的激勵政策。(1)加大綠電交易
試點力度,探索綠電使用補貼政策,做好綠電交易市場與
碳市場銜接及配套政策制定,完善綠電追蹤配套機制和碳減排核算方法標準,將綠電交易實現的碳減排指標值核算到綠電用戶的
碳排放結果中。(2)積極探索光伏系統等本地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抓大不放小”的局面。加快推進城市副中心、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大型屋頂光伏發電項目實施,探索制定有關獎補政策和配套措施,開展區域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
試點;對新建樓宇,積極探索開展節能與光伏系統一體化示范。(3)深挖冬奧能源供給“技術遺產”,推動建立多元供給和效能穩定的能源供給系統,示范和推廣建設區域柔性直流電網,開展仿真預測和智能調控等能源供給新技術攻關。
四是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生態自我調節能力。(1)將低碳理念根植城鄉規劃全過程。鄉鎮規劃中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建設田園型資源循環利用和光伏等清潔新能源供給方式的低碳鄉鎮。商業地產開發中,設定利潤上限比例,引導和鼓勵企業切實做到國土空間節約化、能源消耗集約化、資源利用循環化。工業園區規劃設計評估中,將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采用“碳置換”方式,鼓勵企業在降低碳排放強度、不突破碳排放總量條件下,實現改擴建和更新低碳工藝。(2)提高自然河道比例,恢復城市河道的雨水下滲、地下水補給、水生態調節功能。“留白增綠”實施和城市綠化過程中,增強綠化樹種的多樣性,構建結構合理、過程完整、功能穩定的區域生態系統,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固定能力。
五是高度重視公眾消費領域的碳減排。(1)規范行業管理促進消費過程和行為的低碳化。(2)持續提升消費末端廢棄物的精細化處置水平。(3)推動
綠色低碳消費科普知識納入中小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