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站高謀遠,圍繞
綠色發展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快
綠色低碳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而作出的莊嚴承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雙碳”社區的建設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廣泛社會能源轉型的縮影。
目前國家
碳減排的任務主要以生產端為主,實際上居民消費側的
碳排放量同樣不可忽視,占比高達
碳排放總量的50%左右。社區,作為城市的細胞,是居民聚集生產生活的基本單元,是人口活動及其碳排放的重要場所,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雙碳”社區是指在邊界明確的區域內,以綠色規劃為統領,平衡發展需求與控制碳排放問題,突出“雙碳”發展主線,有效控制和削減區域內碳排放總量,提高社區建筑、交通、家庭生活等能源利用效率,利用社區及周邊空間開發應用光伏等綠色低碳
新能源,降低碳排放,從而實現整個社區的低碳轉型或零碳排放,助推“雙碳”目標實現。“雙碳”社區的建設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社區低碳轉型的戰略地位應不斷加深,向著社區能源結構清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房屋建筑綠色化、資源利用循環化、交通出行綠色化和社區管理智慧化的趨勢逐漸發展。
推動社區能源結構清潔化變革
低碳化能源系統是“雙碳”社區實踐的核心。“雙碳”社區應形成以綠色低碳為目標的能源系統規劃,集技術創新、量化指標為一體,構筑高效、清潔、安全的社區能源系統,并隨社區衍變發展而同步迭代。在能源供應側,考慮到各社區在可再生資源能源種類及數量上有著不均衡的現實情況,“雙碳”社區應持續優化能源供應側結構,在實現大量直接或間接電氣化供給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發展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配合儲能、分布式供能等手段實現調峰填谷、源網荷儲深度協同,整合形成社區微電網,持續增加可再生能源供能占比,使社區能源結構清潔化,從源頭減少碳排放量。鼓勵“氫能進萬家”,氫能可充分發揮其
清潔能源屬性,提升社區交通用能、分布式發電、儲能系統領域中
清潔能源比重,構建多元的清潔能源應用生態。
促進社區能源利用高效化運營
據有關資料,我國社區平均綜合能源利用效率不到35%,因此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提升是當務之急。在能源結構優化調整的同時,持續提高社區的用能效率,在能源消費測同步助推零碳轉型。“雙碳”社區在構建綜合能源系統的基礎上,應打通電、熱、氣等能源子系統,實現多種能源互補互濟和各子系統協調優化,加強自我調節能力,結合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等手段,持續提高社區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消費側,應把準國家政策,強化能耗“雙控”制度的導向性和執行力,持續開展創新技術降能降耗,實現社區能耗總量及強度的標桿化效應。聚焦社區建筑、交通、能源三大能耗“大戶”領域,在符合社區生活舒適度的前提下,科學節能,降低能耗、提升能效,減輕居民用能費用。社區可通過零氣候負荷的“綠色電力”和“回收能源”,提高社區的能源利用效率。
提升社區房屋建筑綠色化水平
在傳統的社區建設中,建筑設計主要追求實用性和經濟性,長遠發展潛力不足,節能環保屬性不明顯。“雙碳”背景下的社區建筑設計主要通過用地集約性和設計整體性、功能通用性和實用專業性、建筑標準化和明晰識別性、生態低碳化和控制智能化等進行優化,追求建筑群整體的綜合改進。根據202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十四五”建筑節能與
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社區建筑將進一步向綠色低碳的方向發展,以提升
綠色建筑發展質量、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加強既有建筑節能綠色改造、推動可再生能源應用、實施建筑電氣化工程、推廣新型綠色建造方式、促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推進區域建筑能源協同等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提倡社區建筑節能化,在保證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內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實行既有建筑綠色化升級改造,新建建筑滿足二星及其以上綠色建筑標準要求,降低使用過程中的能耗總量與強度。注重社區綠化建設,擴大社區綠化面積,增強社區
碳匯能力。
加快社區資源利用循環化改造
目前,社區資源循環化改造面臨著循環化理論認知不足和建設水平不高的雙重難題,亟需強有力的引導推進社區資源循環化改造進程?!?ldquo;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制定相應循環化發展指南,推廣循環經濟發展典型模式。目前,由于回收與加工環節多和復雜,我國社區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低。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雙碳”社區可創造一個周期性的室內生態系統,以生活垃圾作為原始資源,以無害生物技術轉化構建能源網絡,滿足生活基本需求。原始資源的生活垃圾通過能源網絡后,輸出電能、熱能等,來供給家庭用戶的照明、做飯、燒水和食物等基本生活需求。通過合理運用家庭中的隱藏資源,其中包括初級資源和二級資源,可以實現環境內部的自給自足。加快推動社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推進社區交通出行綠色化發展
提高社區交通通達度,形成以節能低碳為核心的社區交通結構。布置多層次交通系統,擴能共享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布局基礎充換電設施、加氫站,連接城市軌交系統,擴張低碳交通網絡。營造適宜的生態環境,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勤條件。社區內的接駁交通和通勤交通是主要的移動排放源,提高新能源汽車占比,推動交通系統電氣化,有助于降低社區對傳統燃油的依賴程度。同時,合理配置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充電樁、充電站等服務網絡。積極探索氫燃料電池在社區內的實踐應用,提高交通系統清潔化水平。推進清潔能源交通產業發展,升級充換電綠色基礎設施,實現社區交通運輸系統脫碳。
探索雙碳社區管理智慧化轉型
社區是多種功能單元的組合,為實現多單元的高效配合,可大力推進社區的智慧化管理。中國正處于數字化轉型階段,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
新基建建設等領域的政策文件陸續發布,也為“雙碳”背景下的社區發展提出了指導性的智慧化發展方向。目前,大量社區正積極探索智慧化轉型建設,并著重強調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社區可以數據為基礎,依托居民住宅等載體,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管理系統,推動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社區智慧化管理可通過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效信息技術實現社區從基礎建設、運營管理到綜合服務的全方位智慧化管理。打造建筑智慧管理系統,動態監測能源和資源利用情況,深入挖掘建筑
節能減排潛力,以數智化手段實現建筑高效運營。
(陳揚,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唐榕彬,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