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雙碳”目標要從基礎工作抓起
問:按照您的思路,企業如何抓住機遇,為“雙碳”目標貢獻自身力量?
傅成玉:傳統能源產業和制造業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領域。我認為,其中有兩個環節需特別關注——一是落地企業,實現“雙碳”目標才有保障;二是必須建立在扎實可靠的科學基礎之上。因為只有在微觀層面做到了真實可信,企業行為可測量、可實施、可核查,減碳過程公開透明,減排數據質量過硬,宏觀層面才能說得清楚。
對此,必須抓住基礎工作下功夫,做好企業
碳盤查,摸清碳家底。也就是搞清楚每家企業究竟排放了多少溫室氣體,以及哪些環節和過程排出、如何排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同,同樣燃料所釋放二氧化碳的量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燃料和產品,采用不同工藝流程,排放也有區別。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已對碳的統計核算給出了清晰約定和基礎
方法學,我們的企業也要盡快補上這一課。
具體怎么做?碳盤查工作必須從基層開始,細化到每一個生產裝置、每一條生產線,針對所采用的工藝流程、所生產的產品等,有針對性地開發不同算法。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家企業的排放總量。目前,聯合國已開發2000多種算法,我們自己也有300多種算法,有些算法可以覆蓋、直接應用,有些超出范圍、需單獨開發。需要注意的是,開發新算法應有獨立第三方參與,要得到國家主管部門、甚至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的認可。
基礎扎實了,接下來是減碳工程技術、方法學的選擇,以及碳減排效果評估等工作,企業減排項目、措施和方法上必須公開透明。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行動方案》,保障措施第一條就是“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其基礎正是各行業、各企業依據自身特點開展碳盤查。也是有了碳盤查數據,企業才能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雙碳”規劃及其時間表、路線圖,才能制定出建立在與自身產品、燃料、物料選擇,以及工藝技術流程、生產方式選擇等路徑選擇基礎上的施工圖,可落地、可執行。離開有效的、可操作的施工圖,再好的規劃目標都是沒有保障的。
(原文收錄于《中國碳中和五十人論壇文集 2022》,本文有刪改)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