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農業是對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產業,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中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不僅包含二氧化碳(占比10%~15%),還包含甲烷(占比45%~55%)和氧化亞氮(占比30%~40%)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中國在2016年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減少
碳排放的《巴黎協定》,并在2020年正式向國際社會承諾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
碳中和”,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的大國責任與擔當。目前,中國“碳達峰、
碳中和”主要是針對二氧化
碳減排。實踐中,中國也高度重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隨著中國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國際氣候治理的現實,中國農業碳中和的實現應當納入甲烷、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減排,這符合碳中和的初衷并有助于應對未來碳中和的國際談判與合作。
農業碳中和所面臨的挑戰是在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的同時,大幅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中國關于農業碳中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減排潛力測度、減排政策優化以及減排技術發展等方面,缺乏對農業碳中和實現路徑的研究,影響了相關政策的出臺與實施。而且,中國農業面臨著確保糧食安全和滿足消費結構轉型的內部壓力,受到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政策趨緊的外部約束,這些都為中國農業碳中和的實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谏鲜龇治?,本文的學術貢獻主要在于提出中國在2060年實現農業碳中和的路徑圖,以期為中國農業碳中和戰略規劃提供參考,為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推進低碳農業和農業碳中和提供啟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