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的
綠色燃煤煤炭是我們生產生活中常見的能源之一,小到爐火加熱,大到發電放能。不過燃煤發電存在一定的問題,煤炭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雙碳”背景下,減少
碳排放,推動能源轉型是大勢所趨,能源升級轉型已經成為推進“雙碳”目標的重要解決方法之一。
“十三五”以來,我國煤電機組排放的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不到全社會總量的10%,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截至2021年底,我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億千瓦、節能改造規模近9億千瓦、靈活性改造規模超過1億千瓦。煤電是經濟可行、安全可靠的靈活調節資源,在提升電力保供能力的同時,也能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
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
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實現“雙碳”目標,要把促進
新能源和
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堅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尤其是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但是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把握步驟節奏,先立后破、穩中求進。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指出要推動生物能源與生物環保產業發展,積極開發生物能源。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生物質發電技術與其他清潔發電技術一起將成為未來工作的重要方向。
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是減少煤電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這項技術是指生物質在循環流化床氣化爐中完成高效氣化,產生燃氣經過凈化系統除塵后,以熱燃氣的方式直接送入大型燃煤電站鍋爐,與煤粉進行混燒,利用原有發電系統實現高效發電的技術。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不僅降低了原燃煤電廠污染物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且綜合利用生物質與煤炭資源,逐步減少一次能源的消耗量,緩解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的壓力。
以60萬千瓦的燃煤機組為例,耦合3萬千瓦的生物質量,按生物質發電每年運行5000小時計算,每年可以減少12.39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按照我國
碳交易平均
價格50元每噸,單二氧化
碳減排就可以創造619.5萬元的效益。同時,生物質氣化耦合發電還破解了秸稈的社會治理難題。我國具備煤電耦合生物質發電的資源條件。我國每年產生的農林廢棄殘余物約12.5億噸。其中,可供收集的農作物秸稈資源量約6.9億噸,除肥料、飼料、基料、原料等產業消納約3.5億噸外,可供能源化利用的約3.4億噸;還有可供能源化利用的林業加工剩余物約3.5億噸。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